1930年,山东一位老汉弥留之际,他将女儿叫到床前,指着自己躺着的席子说:“我走了以后,你千万要保管好这个席子,这可是一件罕见的宝贝。” 清朝雍正年间,暹罗国进贡了大批象牙给大清朝廷,这些象牙不是随便用的,而是经过内务府造办处精心加工,制成了五张象牙席子。 先得选上好的象牙,用一种特殊的药水泡上好几天,再蒸煮到柔软状态,然后锯成薄片,每片宽两毫米厚零点五毫米,打磨光滑后劈成细丝,一根根编织起来。 匠人们用高超技巧织出人字纹图案,席面平整光滑,背面还贴了枣红色的绫缎,四周用黑绸缎包边,防止磨损。整个过程耗时耗力,还得控制温度和湿度,配方现在都失传了。 雍正皇帝用上这些席子后,觉得太奢侈了,杀象取牙太残忍,资源浪费太大,就下令禁止再生产。 所以,这五张成了绝版货,现在只剩三张传世,一张在北京故宫,一张在台北故宫,还有一张落在了山东烟台博物馆。 象牙席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摸着凉滑,夜里还能发白光,重量两点二公斤,长两米零三,宽一米二三,厚零点一厘米。 清末时候,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宫里太监宫女趁乱偷东西变卖的事不少。一个小太监就把其中一张象牙席偷出宫,辗转卖给了北京的丁氏家族。 丁家是山东登州府的首富,绰号丁百万,开的当铺钱庄遍布全国,资产据说顶得上清政府一年财政。丁宝检是丁家的人,他用五根金条从太监手里买下席子,当成宝贝收藏起来。 本来丁家想传下去,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乱套。山东黄县的伪税务局长孙某盯上了丁家,他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带人上门,以几百块大洋的价格强行把席子买走。 孙某这人当时在地方上有点权势,干这种事也不奇怪,他把席子带回牟平解甲庄老家,藏起来没对外人说。孙某早年在北京周边做小生意,接触过这些奇珍异宝,知道席子的价值,所以视若珍宝。 孙某得了席子后,就在家里低调藏着。他中年丧妻,家里就一个女儿叫孙秀英,从小跟着他过日子。孙秀英早年帮父亲料理家务和农活,性格老实本分。 孙某晚年身体不好,经常卧床,孙秀英负责端茶喂药。1930年夏天,孙某病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孙秀英叫来,叮嘱她好好保管席子,说这是罕见宝贝,强调不能卖不能扔。 孙秀英当时二十出头,虽然不明白席子有啥特别,但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就把席子卷好,用布包起来,塞进木箱,藏在床底。她后来嫁人,生儿育女,一直没动席子。 即使遇到饥荒或战乱,她也没想过变卖,严格遵守父亲遗言。村里人知道孙家有件旧物,但没人见过真面目。孙秀英偶尔取出来通风,检查有没有虫蛀,用软布擦拭表面,保持干净。 1963年,孙秀英已经年过半百,那年夏天特别热,孙子睡不着,她想起父亲的话,就把席子取出来铺上。孙子一躺上去,觉得凉快舒服,很快就睡着了。 村里人听说后,过来围观,有人摸着席子惊叹材质,有人猜测是啥宝贝。 消息传开,很快就到了烟台市博物馆耳朵里。博物馆刚成立,馆长史征夫带队到农村征集文物,他们听说解甲庄有件老席子,就上门查看。 孙秀英警惕,不让陌生人碰席子,怕是骗子或想低价收购。她挡在门口,摇头拒绝。 史征夫没灰心,第二天又来,带上村干部,一起坐堂屋喝茶,解释文物保护的事,说这东西可能是国家宝贝,在博物馆能得到专业保养,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孙秀英听了动摇,拿出席子给他们看。专家用放大镜观察,测量尺寸,称重量,确认是象牙席。他们告诉孙秀英,这席子出自清宫,价值连城。 孙秀英犹豫几天,最终同意捐赠,认为父亲的宝贝留在国家手里才合适。博物馆给了她五百块钱作为奖励,还发了表彰证书。 席子运走后,她觉得松了口气,但也有些不舍。专家鉴定后,席子定为一级文物,成了烟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孙秀英的捐赠行为被记录在案,她晚年还在村里生活,偶尔去博物馆看席子。
1930年,山东一位老汉弥留之际,他将女儿叫到床前,指着自己躺着的席子说:“我走
古凌国际
2025-07-30 14:52:16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