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2吨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腿就往家里跑,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解开了一个埋藏30多年的秘密。
(主要信源:西海都市报——贵德农家兄妹两吨银元)
1982年盛夏,青海贵德县热得像个大火炉,地面被太阳烤得滚烫,直冒热气。这天傍晚,18岁的女民兵陶金兰正挥汗如雨地挖沟修水管,想多挣些工分贴补家用。
突然,铁锹“咣当”一声,像是撞上了什么硬家伙。她扒开泥土一看,好家伙,下面全是白花花的银元,越往下挖越多,密密麻麻铺了一大片。
面对这从未见过的巨额财富,陶金兰没有狂喜,反而慌了神。她下意识地看了看四周,确定没人后,没想着把银元藏起来,而是拔腿就往家跑。这一跑,在外人看来有些奇怪,难道这贫苦人家的姑娘动了私心?
这批银元可不是无主之物,它的来历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那时青海是马家军阀的地盘,马步芳的表兄马元海,在贵德县一带称王称霸,是个十足的“土皇帝”。他敛财手段狠毒,巧立各种名目,强征“剿匪捐”,把百姓榨得干干净净。
听说他手下的兵会挨家挨户敲老百姓的铁锅,光听响声就能判断谁家藏了银元。要是有人敢不交,轻则被打得遍体鳞伤,重则家破人亡。这些银元,从常见的“袁大头”到稀少的“龙洋”,每一块都浸透着老百姓的血和泪。
1949年,解放军横扫大西北,马家王朝瞬间土崩瓦解。马元海眼看大势已去,却还做着东山再起的美梦。投降前,他把毕生搜刮来的金银财宝,悄悄埋在了自家官邸的后院,随后便病死了。
他没等到翻身的那天,这笔不义之财也在地下沉睡了32年。后来,那座官邸办过学校,也辟成果园,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生活,谁也没想到,脚下竟埋着一笔被遗忘的巨额“遗产”。
如今,这笔“遗产”被陶金兰的一锹给挖了出来。她一路跑回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母。一家人都是朴实的农民,商量来商量去,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这钱不是自己的,不能要,必须交给国家。父母从小教导她的道理和她作为民兵的责任感,在这一刻完美契合,这个18岁的姑娘心里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早,陶金兰直奔县政府。挖出银元的消息一传开,文物和公安部门立刻赶到现场,拉起封锁线,组织大规模挖掘。
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银元下面还埋着一排排沉甸甸的大银锭。清点后发现,现场共出土67981枚银元和1568个银锭,总重超过两吨。按当时的价格算,这笔钱高达36.9万元,在80年代初,这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专家确认这就是当年马元海搜刮的民脂民膏时,围观的村民们议论纷纷。大家一边痛骂马元海的贪婪,一边也为这些“血汗钱”的最终归宿而感慨。
那天晚上,二十多个村民自发守在现场。院子里虽然挤满了人,但没有一个人伸手去碰。大伙儿都说:“这丫头真是好样的,要不是她,这宝贝还不知要埋到什么时候!”
最终,这批文物全部上交国家,部分稀有品种进了博物馆,成为研究那段历史的铁证,其余的则归入国库,兜兜转转几十年,总算回到了人民手中。
陶金兰也因此受到县政府和青海军区的隆重表彰,先后被记三等功和一等功,成了全国闻名的模范人物。面对县里奖励的自行车、缝纫机和500元现金,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把这些奖品全部捐献给当地学校。
一个面对钱财不动心、面对荣誉不骄傲的年轻姑娘,用最朴实的行动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反观马元海,他费尽心机聚敛财富,不惜背上千古骂名,可到头来,这些冰冷的金银既没能帮他东山再起,也没能给他带来丝毫安宁。
他穷尽一生搜刮的财富,最终只是为了证明一个普通姑娘的品格有多么珍贵。这或许是历史开的一个最辛辣、也最公道的玩笑。那两吨白银固然价值连城,但陶金兰身上那种纯粹正直的人性光辉,显然更加耀眼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