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高中时因家贫无计可施,向嫂子张秀菊要生活费,谁料,全家都凑不出一个学期的十块钱。就在绝望之际时,嫂子灵机一动,做出一个让他没有料到的举动。[狗头] 一个农村少年的求学路有多艰难?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真实经历或许能给出答案。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安徽无为县的孩子面临着可能改变一生的选择。 王传福出生在一个有七个孩子的农村家庭,父亲是木匠兼大队书记。1979年父亲病逝时他只有13岁,两年后母亲也撒手人寰,家庭重担全部压在了大哥王传方肩上。 为了供弟弟读书,王传方主动辍学外出打工。嫂子张菊秀承担起家务,更成为王传福求学路上的关键支撑。每当学费告急,她总是挨家挨户借钱,甚至变卖了自己的银手镯和袁大头。 这种倾尽全力的支持让王传福得以完成高中学业,并在1985年考入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专门从事电池研究。 1995年,在研究院工作六年的王传福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辞职南下深圳创业。当时兄嫂对电池技术一窍不通,但还是把多年积蓄交给了他。 更关键的资金来源是表哥吕向阳的250万元借款,凭借这笔启动资金,王传福成立了比亚迪,从一个20人的小作坊开始起步。 通过拆解进口设备进行技术研发,比亚迪逐步掌握了电池核心技术。到2003年,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并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让这家中国企业获得了国际认可。王传福开始将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王传福的成长经历深刻影响着企业决策。当同行纷纷进军高端市场时,比亚迪坚持研发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电动车。 公司采用垂直整合模式,从电池到芯片都实现自主生产。这种策略在行业价格战中展现出独特韧性,帮助比亚迪在2023年实现销量突破300万辆的历史性突破。 成功后的王传福没有忘记家乡,他在安徽无为捐建了中学和医院,每年为当地教育事业投入大量资金。这种回报方式延续着当年嫂子对教育的坚持。 回看这段从农村到商界的跨越,最打动人的不是财富数字的增长,而是一个家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当年张菊秀变卖嫁妆时根本不懂什么是锂电池,她只是相信读书能给弟弟带来不同的人生。 如今的王传福身价数百亿,但他仍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在公司食堂吃饭,开着自家生产的电动车上下班,这种低调务实的风格成为比亚迪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嫂子变卖嫁妆到千亿市值企业,这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所有的成功都可能源于某个关键时刻的坚持和支持。 主要信源:(易车网——王传福,感恩兄嫂,白手起家,身家过亿)
初中同学家里没空调,想住在我家,怎么办?
【8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