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山儿子刘铁奇,当年成绩优异的他,舍弃清华北大,却成为石油学院的一名新生。19

吴术轩说 2025-07-31 09:45:58

刘青山儿子刘铁奇,当年成绩优异的他,舍弃清华北大,却成为石油学院的一名新生。1965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他完全可以上清华或北大国内顶尖学府,但他最后选择了普通的石油学院,后来老师看到他填写的资料后,才知道他竟是刘青山的儿子。

1952年2月10日,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开处决贪腐官员的事件成为焦点。刘青山和张子善,作为新中国第一起贪腐案的核心人物,在这一天被执行枪决。四十多年后,刘青山的胞弟刘恒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完全拥护毛主席当年的决定,并认为当时对贪腐问题的严厉处理是必要且及时的。 刘青山生于1916年,1931年加入革命队伍时年仅15岁。他积极参与农民起义,在一次行动中不幸被捕。在狱中,他承受了严酷的拷打和威逼利诱,却始终未动摇革命意志。出狱后,他在地方政府继续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功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青山被任命为天津市地委书记,而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张子善则担任天津市地委副书记。两人之间密切的关系,后来成为他们共同贪污的温床。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从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彼时,国家经济极为落后,中央提出地方机关从事生产的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带头推动经济发展。然而,这一权宜之计却被刘青山和张子善用作贪污的借口。 两人在负责地方经济事务时,利用职权中饱私囊。他们通过假借生产和建设之名,将大量资金非法占为己有,包括挪用民生项目资金、虚报工程开支等。刘青山和张子善甚至在多个项目中使用劣质材料,致使民生项目无法按期完成,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当时,这一案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毛主席指示严查此案,明确表示绝不容许党内腐败滋生。经过调查,证据确凿,刘青山和张子善被定罪为严重的贪污行为。最终,党中央决定以极刑惩处二人,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表明反腐的坚定决心。

1965年的夏天,北京的高考考场内坐着一位年轻人。他在试卷上奋笔疾书,眼神专注而坚定。这个年轻人,就是刘青山的长子刘铁奇。当高考成绩公布时,刘铁奇以优异的成绩被多所知名学府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向这位青年才俊抛出了橄榄枝。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刘铁奇并未选择这些声名显赫的大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所相对普通的高等学府——石油学院。 这个决定背后,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父亲的去世给刘铁奇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党和政府并未因父亲的过错而放弃这个不幸的家庭。为了抚养刘青山的长子和次子,他们每月给予生活费。起初是15元,后来随着物价上涨调整至20元。刘铁奇兄弟被安置在河北安国县南章村的叔叔刘恒山家中。 1965年的高考,是刘铁奇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他拿起笔,在报考表上填写志愿时,他犹豫了。"亲属中是否有人被杀、关、管"这一栏,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他面前。他深知,家庭的背景可能会成为他进入顶尖学府的阻碍。 进入石油学院后,刘铁奇的身世很快引起了学校的注意。招生老师在审核资料时,惊讶地发现这位成绩优异的新生竟然是刘青山的儿子。消息传到学校党委,他们决定召开一个特别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录取刘铁奇。经过慎重的讨论,党委一致认为,父辈的过错不应当成为子女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一个有才华、有潜力的年轻人,不应因家庭背景而被剥夺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刘铁奇顺利地被石油学院录取了。

刘青山上任不久后,张子善以工作的名义邀请他前往天津市南部地区考察。起初,刘青山以为这是一项正常的公务活动,却未料到,这片混乱无序的“三不管”地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天津南部是旧社会时期中日法三国势力交汇之地,虽地方不大,却是吃喝玩乐的聚集地。面对这个未曾见识过的纸醉金迷世界,在张子善的劝说下,刘青山很快沉溺其中。 刘青山起初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心虚,但张子善却为他的疑虑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辛苦革命,不就是为了胜利后能享受生活吗?”在这样的暗示下,刘青山逐渐丧失了原则,对贿赂来者不拒,所获财富全部用于奢靡享乐。两人对金钱的渴望如同堤坝决口,刘青山从勤俭节约的革命战士变成了挥霍无度的腐败分子。面对同事的规劝,他不仅毫无悔改之意,甚至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老子辛苦了一辈子,打下江山还不许享受一番吗?” 刘青山挥霍的资金数额巨大,他的生活无不透出骄奢淫逸。他常年住在马场道18号的豪华洋楼中,装修奢华,家具精致。他从香港订购了高级轿车用于日常出行,服饰则以昂贵布料制作的西装为主,以至于昔日的战友都难以认出他。吃腻了山珍海味后,他甚至要求厨师为他做“没有韭菜的韭菜馅饺子”。为满足他的荒唐需求,厨师想出了将韭菜夹入馅料中煮熟后再抽出的办法。 多年后,刘青山的三个儿子试图为父亲翻案。他们拜访了时任纪委调查人员李克才,希望能为父亲“讨回公道”。然而,李克才明确告诉他们,案件铁证如山,无可翻案,并叮嘱他们深刻反思父亲的行为,以此为戒。

0 阅读:23
吴术轩说

吴术轩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