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邓小平即将离开上海,在火车上叫来了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与他谈了10分钟

吴仁韵说 2025-07-31 10:00:33

1994年,邓小平即将离开上海,在火车上叫来了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与他谈了10分钟,邓公最后握着黄菊的手说道:“90年代,这是你们上海最后的机遇。”

黄菊同志于2007年因病去世,享年69岁。去世后,他的遗体最初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的最后一项荣誉。八宝山原为北京西山山前的一座山丘,最早建有褒忠护国寺,改名后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自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安葬先烈的圣地。该地区分为革命公墓和人民公墓,其中,革命公墓主要用于安葬国家领导人等重要人物。而“上八宝山”一词,常常专指八宝山革命公墓。 黄菊出生于上海,深深热爱这座城市,并且在其职场生涯中积累了与上海的深厚渊源。黄菊早年的求学经历显示出他对于知识的追求。1956年,黄菊考入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工作。 在上海中华冶金厂工作期间,他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还不断提升车间的生产力,成为厂里的先进典型。凭借他在生产一线的努力,黄菊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五好工人,他的成就也让他逐渐进入了上海市的重要职务。 2002年,黄菊因为其出色的政绩被调到中央工作,官至正国级。即便如此,他依然始终保持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并且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然而,随着健康问题的加剧,黄菊在2007年因病去世,遗体最初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2015年,在黄菊夫人余慧文的请求和上海及中央领导的支持下,黄菊的灵柩被迁回上海。经过中央相关部门的批准,黄菊的遗骨最终安葬在上海青浦福寿园公墓。此举也符合了他生前“本是布衣身,回归布衣群”的心愿。

1994年春节,邓小平最后一次来沪。临行前,他特意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叫到火车上,语重心长地说:"小平同志,这是你们上海最后的机遇。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希望你们能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一番新业绩,不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邓小平同志铿锵有力的话语,宛若春雷滚滚,激荡在黄菊同志和全体上海人民心中。此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最强音。 1980年5月,黄菊调任上海市石油化工通用机械制造公司担任副经理,并在三年后迅速晋升为上海市常委。这一升迁速度令人惊讶,但其实背后有着充分的原因。从工程师到常委的跨越,既是国家大力选拔年轻干部政策的结果,也体现了黄菊自身的卓越能力,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管理才能与技术能力早已超越了他的岗位。 1979年,党中央提出“四化”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着眼于选拔年轻干部,尤其是在上海这一经济中心城市,实施这一方针尤为重要。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老一辈干部年龄渐长,精力有限,思想趋于僵化,需要尽快培养新一代有活力的接班人。黄菊便是其中一位脱颖而出的年轻干部,凭借其在科研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出色表现,逐渐走入了上海市委的视野。 上海的改革过程中,干部选拔的标准逐渐从论资排辈转向“任人唯贤”,通过选拔更具潜力和能力的年轻干部来推动改革。上海在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先行者的角色,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是1990年,国务院宣布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标志着上海改革迈向新阶段。浦东的开发,打破了“要致富,首先修路”的传统观念,通过跨江大桥和隧道的建设,解决了交通瓶颈,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进入上海市委后,黄菊继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1991年,他正式担任上海市市长职务。在此职务上,他面临着重重挑战,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亟待突破。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黄菊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资金筹措方面,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土地批租”模式,即将国家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给经营单位。 这个模式最初遭遇了不少质疑,但在卢湾区的试点取得成功后,上海各区纷纷效仿。通过这一举措,上海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并大大改善了市区的基础设施。黄菊的这一战略,不仅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也为上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黄菊提出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方针,这一方针成为上海产业升级的重要指引。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局面。 上海的迅猛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枢纽,上海自古便是商贸重地。而在近代,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管理体制,迅速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从浦东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海不断吸引外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最早引入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企业管理模式,使其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制度与规范,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连接世界的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吴仁韵说

吴仁韵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