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陈布雷看着一旁刚刚出生的小女儿,突然怒火上头,一把抓起她,冲到窗前,

古今漫谈 2025-08-01 09:16:24

1919年,陈布雷看着一旁刚刚出生的小女儿,突然怒火上头,一把抓起她,冲到窗前,将孩子直直扔了下去……

陈布雷被誉为“民国第一文胆”、“总裁智囊”,蒋介石称他为“完人”。然而,这位被历史称为“笔杆子”的人物,最终因选择了错误的政治道路,未能实现其救世济民的理想,在深深的失落中自杀身亡。 陈布雷早年以才华横溢著称。他于1907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1911年以第四名成绩毕业。同年秋,他受聘于上海《天铎报》,以“布雷”为笔名开始撰写时评。他以犀利的笔触支持辛亥革命,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迅速成为上海报界的传奇人物。当孙中山先生以临时大总统身份发表《对外宣言》时,英文稿件急需翻译。年仅22岁的陈布雷临危受命,迅速完成翻译,为其赢得了广泛赞誉。 几经转折,陈布雷在《商报》担任编辑主任期间,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他的文章深入人心,影响广泛。作为“总裁文胆”,陈布雷的主要职责是为蒋介石撰写重要讲话和文稿。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劲,蒋介石对他的信任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蒋介石夫妇待他如家人,宋美龄不仅从国外带回陈布雷喜欢的香烟,每逢节日还命厨房专门做他爱吃的菜。陈布雷为人简朴,不喜应酬,但每逢重要场合,蒋介石必会携他同行,其意见也常被采纳。 尽管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陈布雷内心却始终忧心国家前途。他接触大量机密事务,清楚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危机,这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他不支持子女从事政治活动,但在抗战时期却积极鼓励年轻一代投身抗日事业。 1943年末,当侄儿陈迨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时,陈布雷非常欣慰,还特地写信勉励。尽管他有9个子女,却没有一人加入国民党。

1919年的一天,震惊全家的一幕在陈布雷家中上演。刚刚诞下女婴的杨宏农因产后大出血不幸离世,留下了悲痛欲绝的丈夫陈布雷和一个初生的女婴。盯着婴儿的陈布雷怒火中烧,他红着双眼,口中念念有词,竟骂那啼哭的婴孩是害死妻子的"孽障"!言罢,陈布雷竟抱起女婴冲到窗前,想也不想就将孩子扔了下去!多亏天井边上有棚架接住,女婴才捡回一条小命。面对这骇人的一幕,女婴的外婆当即决定将孩子带走抚养,并为其取名陈琏。 时光飞逝,转眼间陈琏已经6岁了。这一年,她从外婆家回到了父亲身边。然而,久别重逢的父女俩在相处中却渐生龃龉。陈布雷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女孩读书不仅没有用处,还会影响将来的婚姻家庭。可陈琏不这么想,她酷爱读书,渴望求学,希望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读书,陈琏头一次违抗了父亲的命令,不愿去幼师学校就读,转而立志要考大学。 陈琏的倔强让陈布雷很是恼火。他严词拒绝陈琏的请求,甚至让后母出面劝说。然而,陈琏的决心岿然不动。 在杭州高等学校,陈琏如鱼得水,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她在这里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通过阅读书刊、参加学生活动,陈琏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地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1939年,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陈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以“文胆”的身份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文稿,其中尤以1937年蒋介石在“谈话会”上的演讲稿最为知名。这次谈话会集结了200多位知识界名流,蒋介石在会上发表了掷地有声的演讲:“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一演讲被誉为中国的“抗战宣言”,广泛传诵,极大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作为这篇稿件的起草者,陈布雷的文字才华和爱国情怀在这一时期展露无遗。他撰写的许多抗战文章同样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抗战时期宣传战线的重要力量。 陈布雷对进步人士的敬重和支持,也为其赢得了特殊的评价。郭沫若回国抗日一事便与他密切相关。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因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被通缉,流亡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希望回国参与抗战。陈布雷在郁达夫的请求下,向蒋介石为郭沫若求情。 他捧着郭沫若的学术著作对蒋介石说道:“委座,据说郭先生这些年已远离政治,专注于殷墟甲骨文与殷周铜器铭文的研究,并取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最终,陈布雷的努力使郭沫若得以顺利回国。 陈布雷正直清廉的品格广受推崇。周恩来曾通过人传话表示:“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十分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仅为一个人服务,而是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陈琏的后半生同样命运多舛。尽管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对她的发言给予高度肯定,但在后来的动荡年代,她难以承受复杂的政治环境,于1967年在上海的住所中自尽。遗书中写道:“同志们,关于我被捕的情况,我1949年的交代是完全忠实的,这一点你们将来总会明白的,然而我自己却等不到那一天了。”

0 阅读:39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