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臭名昭著的大地主刘文彩的后人在故乡发起了一次祭祖活动,并准备了75桌

古今漫谈 2025-08-01 10:16:27

2010年,臭名昭著的大地主刘文彩的后人在故乡发起了一次祭祖活动,并准备了75桌席,足够650人就餐。未曾想,这次祭祖活动却吸引来了上千人参加……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四大地主”之一,刘文彩依靠其家族的权势,逐渐成为川南地区的恶霸。他不仅利用手中的权力对百姓进行残酷剥削、操控地方税收,还公然贩卖鸦片,毒害无数生命,导致当地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害。他的暴行与贪婪,使得无数家庭破碎、生命凋零,成为川南地区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1958年,这位曾经作威作福、横行乡里的地主的坟墓,最终被愤怒的村民砸开。埋葬他的豪华坟墓在民众的愤怒中灰飞烟灭。守墓人也在短短四天后去世,仿佛是对这段黑暗历史的一种象征性的终结。这不仅是对刘文彩个人所作所为的直接审判,更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象征性了结,标志着新中国告别了旧社会的压迫和不公,迎来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开始撰写反驳文章,声称刘文彩在家乡兴办学校、修建道路,造福乡里,做了许多善事,因此不应被简单地视为纯粹的恶人。那么,刘文彩是否真的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其实并非如此坏”呢? 在《天府长夜——还是刘文彩》一书中,作者映泉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研究四川军阀混战的相关书籍,并亲自前往四川省大邑县进行实地考察。结果不仅无法推翻既定的负面评价,反而加深了他对刘文彩及其刘家军的厌恶。映泉得出结论:“‘无恶不作’几个字放在刘文彩身上,绝对不过分。”书中遗憾地写道:“回顾刘文彩的罪行,可以说是无恶不作,罪行累累。然而,岁月的尘埃逐渐掩盖了那些被剥削和迫害者的泪水与呐喊,甚至有人悻悻道刘文彩‘其实并不那么坏’。 刘文彩的奢华生活完全建立在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之上。尽管他弟弟在政治上的势力已逐渐式微,但仍在军中供职,为刘文彩提供了支撑,使得他的嚣张气焰依旧高涨。 除了对百姓肆意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刘文彩生活上更是荒淫无度,恣意妄为。他每日睡醒后先去田地巡视百姓的劳作,然后直奔各大青楼一住就是一天。然而,沉迷风月久了,青楼也不再满足他畸形的欲望。他逐渐嫌弃那些“青楼女子”,便命令手下去乡村搜寻年轻貌美的姑娘,只要看中的便强行掳回刘公馆。自此,乡间的年轻女子不敢随意出门,即便必须外出,也得先在脸上抹上厚厚的锅灰扮丑,以免遭遇不测。

2010年的一个秋日,四川大邑县刘家祠堂前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场규模浩大的祭祖活动,主办者正是臭名昭著的大地主刘文彩的后人。 据悉,刘文彩的后人为此次活动精心准备了75桌丰盛的酒席,按照每桌可坐8-10人计算,足以招待650余人。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参加祭祖活动的人数远远超出了主办者的预期。 祭祖当日,数以千计的各界人士齐聚刘家祠堂,把偌大的庭院挤得水泄不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宾客身着节日盛装,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喜悦。主办者忙前忙后,热情地招呼着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 庭院中央,一尊高大的牌位正是这场祭祖活动的主角——刘文彩。身着华丽衣袍的刘氏后人依次上前,向牌位三鞠躬后,便开始了隆重的祭祀仪式。随着一阵阵嘹亮的唢呐声,鼓乐齐鸣,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在如此隆重而盛大的场面下,不少人却产生了疑问:刘文彩这个在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大地主,究竟做了什么,竟让他的后人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难道他也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吗?

改革开放后,国家为许多历史冤案平反昭雪,刘文彩的家族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当时,有记者专访了刘文彩的五太太王玉清。通过采访了解到,王玉清与刘文彩年轻时感情深厚,她表示自己并非外界想象中被强行掠来的。2010年,分散在各地的刘家族人高调返乡祭祖。采访中得知,如今的刘家后人多数从事教育行业,与祖父当年的商贾生活不同,他们虽不算富贵,却也平淡安康。 刘文彩的孙子刘小飞甚至在采访中为祖父辩解,称刘文彩并非世人所说的那种“鱼肉乡里”的恶人。他声称,祖父对家里的丫鬟、佃户关怀备至,甚至因心生怜悯才收留他们做工。家中佃户与刘文彩关系和睦,祖父在去世前还为乡里出资办学,辛劳过度而病逝。 然而,这毕竟只是刘家一方的说法,且相关史料对刘文彩的事迹记载不甚详尽。人们对他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有人视其为恶霸,有人却称其为恩主。所谓“可恨之人亦有其可怜之处”,即便刘文彩在生活中偶有恩惠于人,但无法掩盖他通过搜刮民脂民膏攫取巨额财富的事实。他生前强迫百姓种植罂粟、向佃农征收苛捐杂税,这些行径已然铁证如山。 历史会铭记功过,真相也自有公论。仅凭恶人的几分“善良”便将其描绘成“好人”,无疑过于牵强和荒谬。刘文彩的作为已让人们看清了他的本质,纵然存在一些所谓的“善行”,但也不足以洗去他对乡民们所造成的深重苦难。

0 阅读:0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