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可去死也绝不道歉!”在乡镇教书19年的优秀教师,2019年,在亲吻自己孩子后便从长江大桥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43岁的生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盛夏的清晨,长江大桥的晨雾还未散尽,一个身影慢慢停在桥边,周安员轻轻回头,仿佛在回望熟睡的家与孩子,他的唇角微微颤动,低声告别后翻越栏杆,纵身而下。 江水在晨光下泛起涟漪,一个生命的轨迹在这里终结,他年仅四十三岁,教书十九年,留下的,是那句沉重的誓言:我宁可去死,也绝不道歉。 周安员出身在铜陵的乡镇,父母都是乡村教师,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明白,讲台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大学学的是会计,却在毕业后毅然考取教师资格证,把人生扎根在陈瑶湖镇的小学。 十九年的光阴里,他每天手写教案,用最直白的例子讲数学,用最耐心的方式辅导成绩落后的孩子。 留守儿童的心事他记得清楚,学生家里的贫困他默默帮衬,办公室的抽屉里堆满了他自掏腰包买药和垫付学杂费的收据。 学生叫他“周爸爸”,同事说他是最可靠的老师,家里墙上挂满了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的奖状。 这份纯粹的坚持,却在2019年6月被接连的风波击碎,一次作业检查时,他发现学生偷懒未写,手中的尺子轻轻拍在肩头作为提醒。 第二天,学生的奶奶怒气冲天闯进教室,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扇了他一耳光,并在校园里大声辱骂,他忍住屈辱,想着忍一忍风波会过去,可屈辱并未就此结束。 6月19日,课堂上两个学生因小事吵闹升级成推搡,他上前分开,手刚触到学生的手臂,事态迅速失控。 回到家的男孩添油加醋地哭诉自己在课堂上被老师“欺负”,家长情绪失控,要求当众道歉并提出赔偿,舆论在家长之间暗暗发酵,指责的矛头指向了这位一心扑在教学上的老师。 学校本可以成为他的后盾,却选择息事宁人,面对家长的不断施压,校方拿出930元作为补偿,用一纸赔付换取短暂平息。 周安员的心在那一刻彻底凉透,十九年的坚守被一纸妥协击碎,他的职业信念、课堂尊严、教育初心在这场风波里失去了支点,他开始沉默,眼神常常空洞地落在讲台上,似乎与外界隔了一层雾。 七月的第一个夜晚,他悄悄收拾好书桌,把未完成的教案整齐叠放,轻轻亲吻了熟睡的孩子,几行短信在手机上打好又删除,最终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一声无法挽回的告别。 凌晨的江风凉透了身子,他迈出的最后一步,像是在用生命捍卫一名乡村教师的清白与尊严。 他的离去,让铜陵的空气沉默了许久,学生在追悼会上折来千纸鹤,哭着把它们放在灵前。 警方和学校查证后确认,他的每一次管教都未超越底线,他只是按照职责维护课堂秩序,舆论开始倒向他,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平台上为他鸣不平,质疑家长的过激行为和基层教师的生存困境。 周安员的死亡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乡村教师的孤独与脆弱,他们在课堂上承受学生的顽皮,在家长面前承担无休止的指责,在制度的缝隙里被迫学会沉默。 尊师重教的口号在现实中显得空洞,当一名用尽全力守护课堂的教师选择以生命抗议,人们才开始正视被忽视已久的裂痕。 风波之后,当地教育部门重新强调了教师的惩戒权和合法权益保护,社会也掀起了对基层教育环境的反思。 可一条鲜活的生命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江面上曾经翻滚的涟漪,那份宁死不屈的倔强,像一声深沉的呐喊,提醒世人不要让捧着一颗心来的人,最终带着满身伤痕离开。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网——小镇教师之死:自杀前,他掏了医疗费,但拒绝向学生道歉
“我宁可去死也绝不道歉!”在乡镇教书19年的优秀教师,2019年,在亲吻自己孩子
如梦菲记
2025-08-01 11:16: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