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台湾飞行员黄植诚,驾驶最先进的飞机向大陆投诚,却被后座飞行员察觉,黄植诚一惊,随即说:“你要是不想回大陆,那就跳伞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的夏天,桃园机场的晨雾尚未散尽,一架F-5F双座教练机在跑道上静静地等待,机身反射着清晨的光,仿佛一只蓄势待发的猛禽。 黄植诚检查完最后一道程序,动作沉稳而有节奏,面容平静中藏着不易察觉的紧张,身后的学员许秋麟坐进后座,盖上暗舱罩,飞行考核按计划开始。 他出生于一个深植飞行传统的家庭,父亲与多位亲属都曾身着国军空军制服,驾驶战机穿越云海,祖籍广西南宁的父辈在战乱中离开故土,从此再未踏上那片土地。 家中逢年过节,总会谈起老家门口的大榕树和稻田的模样,那些片段像风一样穿过他的童年记忆,自小在军旅氛围中长大,他对飞行的执着近乎本能。 空军军官学校的日子,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操纵战机的能力远超同侪,许多高难度动作别人需半年才能掌握,他只用短短数周便能完成,二十多岁的他,已累计安全飞行超过两千小时。 少校军衔和飞行考核官的职位,令他在部队内颇具声望,成就之外,他也逐渐看清军中另一面。 裙带关系、内部腐败、极端敌视大陆的氛围,让他感到格格不入,对统一的认同感和家乡的牵挂在心中发酵,成为无法驱散的念头。 他开始设想一次离开台湾的飞行,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在心底生长成完整的计划,身为考核官,他有机会驾驶先进机型出海训练。 只需一次合适的任务,便能将多年压抑的冲动化为行动,八月八日清晨,这个机会终于出现。 教练机平稳升空,爬升到既定高度后转向靶区,机头轻轻调整,航线开始向西偏移,飞行高度逐渐下降。 贴着海面飞行可以降低雷达暴露概率,机舱内的空气变得沉重,后座的许秋麟虽然被暗舱罩隔绝视线,却能感受到速度与方向的异常,怀疑在心底蔓延,他的呼吸渐渐急促。 黄植诚感到对方的察觉,他的手稳稳握着驾驶杆,保持原有节奏,机舱外的海面如同一条宽阔的灰色带子向前延伸,大陆的轮廓在远方若隐若现,时间在这种压抑中缓慢流动,飞行路径如同一条无法回头的轨迹。 到达东引岛附近时,情况已无法掩饰,黄植诚明白,前方是属于自己的航线,后方则是另一种选择。 他调整航向,让飞机略微靠近岛屿上空,留出安全的脱离条件,许秋麟最终离开座舱,降落伞在空中张开,在海风中缓缓下降,目送背影远去后,他重新拉正机头,全速飞向西方。 战机跨越海峡的距离极短,福州机场的跑道出现在视野中时,阳光已完全驱散了晨雾,他轻轻调整姿态,让机轮稳稳触地,发动机的轰鸣渐渐低沉。 地面人员迅速围拢过来,陌生的面孔透出惊讶与好奇,这架未经任何损伤的F-5F,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的先进机型。 消息传开,台湾高层震动,最先进的战机在一次日常任务中直接飞入大陆,成为不可回避的丑闻。 高层人事变动接连发生,军中警戒骤然升级,大陆方面对这架战机进行了全面拆解研究,其技术价值使相关部门的研发节奏大大加快,黄植诚获得65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在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 他被授予上校军衔,后在空军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1995年晋升为空军少将,进入更高层的指挥岗位。 他将多年飞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一代飞行员,在训练体系与飞行技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战机也被安置进博物馆,作为特殊历史的见证,机尾的编号依旧清晰可辨。 这次飞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它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跨越,更是一种信念的落地,在分裂对立的年代,他用行动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选择。 多年后回望,那段航线仍像一条清晰的痕迹,横贯在海峡上空,把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紧紧缠绕。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 人民网——台籍政协委员呼吁两岸尽快建立军事互信机制.
1981年,台湾飞行员黄植诚,驾驶最先进的飞机向大陆投诚,却被后座飞行员察觉,黄
如梦菲记
2025-08-01 11:17: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