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其实就是美国的拖延战术,核心目的还是围堵中国,顺带在全球狠狠“收割”了一把。 先说这谈判的路数,美国从来不急着给实质性的承诺,反而喜欢拉长战线。 2025年5月在日内瓦谈了一次,双方同意暂停高关税,弄了个90天的“休战期”,紧接着6月伦敦又谈,敲了个框架协议,中国放宽了稀土出口,美国也说不搞学生签证限制了,到7月底斯德哥尔摩接着谈,休战期又延长。 这些动作看着挺友好,可实际上,美国就是在拖时间,通过这种拉锯战,美国制造出不确定性,让全球供应链的企业抓瞎,特别是那些离不开中国市场的美国公司,库存和物流直接成了软肋。 中国这边展现了不少诚意,比如放宽稀土出口,可美国呢?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压根没松口,这种不对等的让步,摆明了美国在拖着中国,争取时间巩固自己在全球经济的老大地位。 2025年5月,特朗普对60个贸易伙伴加了关税,唯独对中国“象征性”降了点,这种差别待遇,表面给中国面子,实际是给其他国家施压,逼他们向美国靠拢。 结果呢?日本、韩国、欧盟赶紧抱团,搞区域贸易协定绕开美国,形成了“去美国化”的格局,美国谈着谈着就把盟友的信任和经济利益给收割了。 早在2020年,美国就把中国定为“头号战略对手”,2022年的国防战略里又把这点夯得死死的,2025年的贸易战不过是这战略的延续。 关税、科技封锁、投资限制,招招都是冲着中国的高科技和制造业来的,比如稀土,中国捏着全球90%的加工能力,美国制造业离了这玩意儿就得喘粗气,4月中国一限制稀土出口,美国立马感觉供应链要崩。 可谈判里,美国压根没打算放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这种“以拖代打”,拖住中国,逼中国让步,同时给美国时间去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说到重塑秩序,美国这手玩得可高明,通过高关税和出口管制,美国逼着跨国企业把生产基地从中国挪到东南亚等地。 表面看是“去风险”,实际上是想削弱中国的制造业优势,顺便让美国企业在新市场捞更多油水。 2025年4月,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暴增,其实就是企业为了躲美国关税,改走转运路线,这招不仅针对中国,还顺带让其他新兴经济体少了点自主性。 更狠的是美国借着贸易战的不确定性,把全球经济的压力转嫁给了别人。 2025年4月,特朗普对印度等国加了25%的关税,理由是谈判没进展;对欧盟的货也计划收30%的关税,逼欧盟妥协。 这种“全球关税”策略让美国短期内拿到了大把谈判筹码,同时贸易战搞乱了全球经济,资本和企业只能往美国跑。 2025年,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掉到历史低点,可本土制造业投资却因为政策刺激涨了不少,比如减税吸引企业回流。 这种“美国优先”的玩法,短期推高了通胀,预计到2028年得让美国损失3000亿的实际收入,但美国在全球博弈里占了上风。 中国这边呢,虽然在谈判里灵活应对,但代价也不小,放宽稀土出口,解了美国制造业的燃眉之急,可中国在战略资源上的筹码却少了。 中小企业为了躲关税,加速往东南亚跑,成本涨了不说,还可能拖累国内就业和经济活力,美国这拖延战术,成功把压力甩给了中国和其他国家。 那中国该咋办? 日内瓦和伦敦的谈判说明,美国更在乎短期利益,中国除了抓紧稀土这类筹码,还要多跟东南亚、非洲这些地方搞经济合作,靠“一带一路”稳住全球供应链,抵消美国“去中国化”的影响。 国内也得加把劲,少靠出口,多挖内需潜力,比如投点绿色能源技术,增强经济韧性,最关键的是在国际上多拉盟友,推全球发展倡议和安全倡议,削弱美国在全球治理里的霸权。 你对这件事有没有别的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中美贸易谈判的事,最后有可能搞出一个特别搞笑的结局,欧、英、日、韩、印、越等国都
【16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