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中国向前发展的压根不是间谍!当中国国内还有大把声音在指责《南京照相馆》和《7

如梦菲记 2025-08-01 15:16:51

阻止中国向前发展的压根不是间谍!当中国国内还有大把声音在指责《南京照相馆》和《731》是“仇恨教育”时,日本人已经要求本国教育机构全面封杀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载和宣传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些人将国家发展的困境归咎于外部势力,总是提防间谍、渗透和干预,但真正拖住脚步的,或许并不是来自境外的敌意,而是国内对自身历史的自我阉割。   当影片《南京照相馆》和《731》上映时,网络上迅速响起“仇恨教育”“过度渲染”的指责,批评者以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为由,抵制影片上映,质疑其社会意义。   与此同时,在日本,多股政治与教育势力正联手推动系统性“记忆清除”,两者一对比,显出问题的本质:不是敌人擅长掩盖罪行,而是一些中国人主动放弃记忆。   在日本,右翼团体不断向教科书出版社施压,要求删除南京大屠杀相关记载,东京书籍、帝国书院等主流教材在新版中对“南京事件”语焉不详,一些版本仅以中性语气提到“若干平民死亡”,对具体屠杀场景只字不提。   民间组织“神奈川县民教育改善会”甚至公开否定屠杀命令的存在,要求出版社拿出“原始指令”的铁证,这种荒谬逻辑本不该成立,却在日本社会获得一定空间。   更令人警醒的是,一些地方教育委员会开始推动全面下架涉及大屠杀的教材内容,不仅是文本,连真实影像都被封禁,多数日本青少年从未接触过南京的惨状。   国内却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两部揭露侵略历史的电影刚刚上线,就被海量投诉包围,其中《731》更是在试映阶段遭遇百万条网络抵制评论,一些IP地址被溯源指向东京。   有人指责影片“画面血腥”“内容不宜青少年观看”,更有部分意见领袖称其“捆绑民族情绪”“刺激观众情绪”。   他们否定作品对历史的还原价值,拒绝在公共空间呈现真实,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这类声音逐渐主导了舆论节奏,将历史创作变成情绪宣泄的靶子。   对比之下,公众的真实反应更显沉静,在成都一场《731》的试映结束后,许多中学生久久沉默,一位观众评价“这种痛感,就是历史的份量”。   电影提供的并不是情绪刺激,而是一次深层的理解路径,当“照相”“暗房”“底片”这些平凡的元素串联出暴行铁证,许多第一次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才意识到,和平并非理所当然,但正是这种强烈的情感波动,被某些声音视为“不理性”的表现。   他们希望历史教育温和、柔软、轻盈,他们要求所有文化产品都必须“鼓舞人心”“积极向上”,在这种语境下,沉重、严肃、深刻被打上负面标签,而一旦有作品唤醒集体记忆,就被质疑为“消费苦难”“利用仇恨”。   这种思维逻辑,其实恰恰切中了历史修正主义的要害,因为只有当我们自我审查、主动回避,历史的真实才会真正被删除。   对比之下,日本右翼并不担心情绪被煽动,他们担心的是真相被揭示,他们敢于在教科书中删改历史,是因为清楚,承认就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意味着国际压力和舆论代价。   中国部分人却以“理性”为名,削弱自己对历史的表达权,这种“自我否定”比外部删改更可怕,当电影无法上映,当教材无法陈述,当历史只能在小圈子里低语,我们距离“遗忘”就只差一步。   在这场无声的拉锯战中,有人试图用审查和投诉掩盖真实,也有人坚持用画面和文字守护记忆,一位纪录片摄影师曾说,镜头不只记录光影,也记录沉默。   这份沉默,在日本教科书中被人为制造,在中国社会中则是被逐渐放大的空白,不是没有证据,而是不愿承认;不是无从谈起,而是不愿倾听。   历史不能总由受害者承担讲述的风险,一旦整个社会对这段历史失去表达欲望,那些尸体和血迹最终将从公共记忆中彻底消失。   《南京照相馆》和《731》所承担的,不是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填补集体记忆的空洞,如果连这点都容不下,那对历史的背叛就已经开始。   真正让国家衰弱的,不是信息泄露,不是间谍活动,而是民族精神的渐冷与历史意识的塌陷。   一个失去历史坐标的民族,不可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当外部还在努力抹除罪行的痕迹时,内部如果也同步失声,这场记忆攻防战就只剩一边在奔跑。   而最后一张底片上的证据,只能留给世界冷眼旁观,中国不是没有敌人,但最危险的敌人,从不来自外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1905电影网官方账号——88年前侵华日军屠杀30万中国人的真相,《南京照相馆》拍出来了!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