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延安时期,中央一级的机要部门一开始有三个,中央机要科、军委机

冰封万里行者孤 2025-08-01 15:43:59

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延安时期,中央一级的机要部门一开始有三个,中央机要科、军委机要处、中央情报部的机要科。1943年,中央精简机构,三个机要部门合并为中央机要科,科长是李质忠,协理员是曾三。后来,这个机要科又提升为机要处。 李质忠出生在1915年的福建上杭,早年就投身革命,特别擅长保密通信。从苏区时候起,他就负责电报处理和设备管理,到延安后,继续领导核心机要任务,确保信息安全。曾三本名叫曾海云,1906年生于湖南益阳,先是参加学生运动,后来进中央特科学无线电技术,1930年代去江西瑞金,当苏区中央局机要负责人,积累了不少电码编译经验。在延安,他帮着管理秘书事务,推动工作标准化。叶子龙1916年生在江西,1930年加入红军,从基层战士干起,抗日战争中处理秘书职务,协调文件和联络。转战时期,他管纵队指挥,组织值班保持通信顺畅。伍云甫1904年生于湖南衡阳,早年搞无线电,长征中保障电台联络,抗日后在西安办事处任职,接待来访并记录细节。解放战争里,他当中央工委秘书长,组织行政事宜。杨尚昆1907年生在四川,留学苏联学组织管理,回国后从事领导工作,1940年代末主导机构调整,确保运转高效。这些人靠专业本事,支持机要领域发展,推动部门一步步完善。 延安作为革命基地,中央机构慢慢规范,机要事务成了重要保障。开始有三个单位,一个管中央文件加密,一个管军委通信,一个归情报部门,负责敏感情报译解。1943年,为节省资源,中央精简机构,把三个单位并成中央机要科,李质忠负责,曾三协助。他们整理档案,培训人员适应新结构,人员少了但效率高了,电报处理更快。李质忠指导译员核对代码,曾三协调外部,确保准确。后来,这个科升成机要处,职责扩大到更多通信协调。升级时,成员调整岗位,增加设备维护,推动适应战时需要。这样的变化,让机要工作更紧凑,支持中央决策。在黄土高原环境下,团队强调纪律,李质忠讲规定,曾三记要点分发,提升整体效能,确保信息传递安全。 1947年,陕北转移中,中央分成前委、后委、工委。机要处分两部分,一小队临时机要单位,辛心宽负责,叶子龙指导,跟主席和前委留陕北。其余多数随后续委员会撤离,运档案通过山路。为保密,这队对外叫昆仑纵队,后改三支队、九支队、教导旅。纵队分四个大队,临时机要属第三大队,先龙飞虎当队长,后叶子龙直管。在地形复杂中,队员保持联络。1948年春,前委、后委、工委西柏坡会合。四五月,中央调整,设书记处秘书处,伍云甫处长,叶子龙副处长兼机要科长。他们分配任务,处理电报。随着形势好转,工作量大,北平解放后,中央重组办公厅,杨尚昆主任,下设机要室、警卫处、行政处。李质忠继续机要,曾三参与秘书,叶子龙当机要室主任,杨尚昆统筹,直至后来变动。这些老同志回忆的机要部门变化,反映出革命历程的艰辛和智慧。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冰封万里行者孤

冰封万里行者孤

冰封万里行者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