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当南京守军接到撤退命令时,粤军66军军长叶肇竟率队正面突围,没人知道

如梦菲记 2025-08-04 13:17:26

1937年,当南京守军接到撤退命令时,粤军66军军长叶肇竟率队正面突围,没人知道这支衣衫褴褛的残兵,竟然真的撕开日军铁桶般的包围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冬天,南京守军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这座曾是国都的城市已经危在旦夕,日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大多数部队开始涌向江边,希望能坐船逃生。   但就在所有人都想着如何保命的时候,有一支看起来最不可能成功突围的部队,却选择了最危险的路。   粤军第66军,军长叶肇,带着这支在淞沪会战中刚经历过重创、衣衫褴褛、弹药匮乏的残兵,决定从日军最密集的正面突围。   叶肇带的兵,多数是广东农村出身的青壮年,有人是挑夫、有人是船工,也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   他们的装备并不齐整,步枪型号混杂,很多人只能靠刺刀甚至石头作战,但他们是淞沪会战的幸存者,经历过最惨烈的巷战与火力打击,那时候从上海一路退下来的,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   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叶肇看出了江边逃生之路的危险,他知道,日军早已封锁了水路,江边是个死人堆,能活着逃出去的希望微乎其微。   他选定从南京东面突破,日军在那里有两支师团接防,布防上存在接缝,他决定从这个缝里钻出去。   66军和协同作战的83军在黑夜中集结,趁夜色悄悄从太平门一带出发,他们没有喊叫,也没有壮行词,每个人都紧紧握着手中的武器,一步步逼近日军的防线。   战斗是在天快亮的时候打响的,先头部队是敢死队,手里抱着炸药包,直接扑向敌人的阵地,日军本以为中国守军已经溃散,没料到还有部队会从正面冲出来,一时间阵脚大乱。   机枪还没来得及调转,就被爆破队炸出一个缺口,后续部队趁机涌上去,与敌人展开了近距离搏斗。   那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士兵们用尽了每一发子弹,然后用刺刀,最后甚至用石块和枪托,有的人倒在阵地上没再起来,有的人中弹后还拖着伤腿继续向前。   整整打了十几个小时,才终于撕开了一道生路,突围成功的66军和83军,带出了数千名官兵,是整个南京守军中唯一一支大规模成建制突围成功的部队。   但他们的代价也极为惨烈,许多连队只剩下一两成的兵力,有的连长、副官、甚至文书全部阵亡。   叶肇的左臂也被弹片划伤,血浸透了军服,但他没时间包扎,只一心想着点人数,看还有多少兄弟跟上来了。   突围之后,叶肇与主力走散,只带着参谋长黄植南藏身在汤山一带,他们脱掉军装,穿上老百姓的破棉衣,扮成逃难者,躲在庄稼地、废弃碉堡和柴草堆里,靠捡来的红薯皮和干草果腹。   天寒地冻,两人咬着牙走了一段又一段山路,有一次,他们在一个村子里试图换口热饭,结果日军突然进村搜捕,是一位老乡的老太太,把他们藏在柴堆里才保住性命。   几天后,他们在山路上被日军抓了,日军当他们是劳工,给他们套上绳子,逼着他们抬沉重的军箱。   走两步就要挨一枪托,他们的肩膀都磨破了皮,叶肇低着头,一边忍着痛一边把每一个羞辱都记在心里。   等到夜里,他和黄植南趁守卫不备逃跑,摸黑穿山越岭,辗转到了上海租界,才得以脱身,之后他经香港返回广州,做了突围经历的详细报告。   一年之后,战火烧到赣北,叶肇带着伤痕累累的66军再次上阵,这一次,他们在万家岭参加了对日军106师团的合围战,叶肇判断敌军指挥部在刘鞔鼓村,命令弟弟叶赓常率敢死队夜袭。   那晚,五百人赤裸上身,靠着月色隐蔽前行,他们手握钢刀和步枪,悄无声息地逼近敌阵,直冲敌人中枢。   战斗极为惨烈,但正是这次突袭,让敌军师团长几乎自杀,日军指挥系统一度瘫痪,最后,在友军的合围下,106师团几近全灭。   这场战役之后,66军被授予“钢军”锦旗,叶肇站在万家岭的山头,望着被收复的阵地,回想起在南京被当挑夫的日子,终于长长地出了口气。   他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庆功,只是静静地看着山下打扫战场的士兵,他知道,这不是一场荣耀的胜利,而是一次迟来的血债清算。   叶肇这一生,在抗战最黑暗的岁月里带兵作战,从未退缩,他的兵多是最底层的百姓,他自己也不是名将出身,却能带出一支在绝境中敢于正面突围的队伍。   他们的故事被历史淡化,但那一夜,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死亡面前,真的撕开了日军的铁桶阵,这道裂缝,不该被遗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云浮日报——记云浮籍著名抗日将领叶肇: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