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没读过几年书,却是东风导弹研发的带头人,他就是唯一杀敌无数的两弹元勋——张镰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镰斧,一位名字听上去像个普通农民的老人,却是中国导弹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没念过几年书,只读过小学,但却成了东风导弹研发的带头人。 他一生打过仗、带过兵、造过导弹,是我国唯一一位亲手杀敌无数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他出生在1921年的山西忻县农村,家里穷,读书读到高小就辍了学,1937年,日军打到家门口,他才十六岁,就主动参了军。 他把自己的名字从张继唐改为张镰斧,镰刀和斧头,是党旗上的图案,他从那时起就下定了决心,要为国家拼命。 刚参军时,装备极差,他分到的不是枪,而是一把梭镖和两颗手榴弹,他心里不服气,想要枪就得从鬼子手里抢。 他真的抢来了,一次战斗里,他连续用梭镖刺倒了好几个日本兵,捡到了敌人的三八大盖。 从此,他打仗愈发勇猛,屡立战功,在百团大战、板山阻击战中,他冲锋在前,不怕死,也不退缩,他不是最有文化的人,却总能记清地形和敌人的动向,判断准确,反应迅速。 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从上党战役打到淮海战役,再到渡江战役,他一路从普通战士干到了团政委、师参谋长,他不仅敢冲锋,更懂得带兵,懂得如何让一个部队咬死牙、不松劲。 他自己常常身先士卒,有一回,敌人的阵地火力太猛,他趴在泥地里观察了大半夜,第二天就带队从一个敌人忽视的方向发起突袭,打了个出其不意。 抗美援朝爆发后,他又随部队奔赴朝鲜,担任志愿军第35师师长,长津湖一战,极寒天气中,他带兵坚守阵地,用棉花和稻草往衣服里塞,但仍被冻得手指发紫。 他躲在冰雪里指挥作战,还要防着敌机的轰炸,他心里总想着,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能打天上飞机、远处坦克的武器,那样弟兄们就不必这么死。 他的一只胳膊在上甘岭被弹片削掉一块肉,忍着剧痛仍坚持指挥,他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用命撑着阵地。 1958年,部队开始裁军调整,他本已可以转任安稳岗位,却被调往刚刚组建的导弹研究单位,他没问一句“为什么”,只是点了点头,就去了,他带着一身伤疤和打仗的经验,第一次走进了工厂和实验室。 他不懂导弹,不懂公式,不懂仪器,他白天穿着工装在车间里看工人干活,晚上回去啃专业书本,从加减乘除学起,翻来覆去琢磨材料力学和弹道轨迹。 当时中国刚刚起步,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了没头没尾的图纸,项目一度陷入混乱,厂里上万人,很多人心里打鼓,张镰斧没有开大会,没有说大话,他拎着饭盒进了车间,和工人一起干。 钢管太重,他也扛;图纸太难,他也学,他把每天见到的问题都记在笔记本上,一一去问,一一去对照。 他做不到精确计算,但他用经验去印证,用直觉去捕捉问题关键,他管的不是人,是一整套流程,他把部队的管理方法搬进了研究院,用的是他打仗时的韧劲和实干。 那年,大家几乎都在通宵达旦赶进度,导弹发射前一夜,酒泉基地风沙大得睁不开眼,他一夜没睡,亲自去检查每一道装配环节,第二天,当“1059”导弹喷着白烟腾空而起,全场寂静。 数分钟后,接到命中目标的消息,他蹲在地上笑了,说中国人也能有自己的导弹,那一年是1960年,距离他接到调令不到七个月。 后来,他又参与了长征二号、东风五号等多个型号的研制工作,他带队严格、决策果断,有时甚至亲自下工地排查漏洞。 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院一度陷入混乱,他挺身而出,把技术人员一个个藏进实验室,谁要整人,他第一个挡着,他说搞导弹的不能出事,出一个问题,就会毁掉整个计划。 他胸前的勋章挂满一排,有战功章,也有科研奖,他的学历只是高小毕业,靠的不是文凭,而是信念。 他不会用系统工程这个词,但他知道怎样让一万个人拧成一股绳,他一辈子不讲排场,也不摆架子,他在战壕里扛枪,在实验室里攥图纸,不管在哪,都是为了国家能站得稳、站得直。 他叫张镰斧,一位真正的中国兵,他用一把梭镖走进战场,又用一根铅笔撑起祖国的太空梦,他没说过豪言壮语,但他的每一步都走得笃定,他这一生,从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只觉得国家需要他在哪,他就在哪。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奇兵解危难 ——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诞生背后的故事
让美国坐立不安的,不是高超音速导弹,不是东风21、26这些超级反舰导弹,而是让美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