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可能在8月12日恢复对中国的24%高关税。 消息一出,全球市场都倒吸一口凉气,因为这不仅关乎中美贸易,更可能直接冲击全球供应链。 特朗普政府这一手玩得很微妙,表面上,美国财长贝森特在7月30日还在放狠话,声称“中国经济模式正在崩溃”,甚至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夸张成“危机”,试图在舆论上施压。 但转头,白宫又放出风声,表示“暂缓期可能不会延长”,暗示8月12日后关税可能恢复,这种一边放狠话、一边留谈判余地的策略,明显是想在最后关头逼中国让步。 但问题是,中国已经不是2018年贸易战时的中国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5.3%,外贸增长2.9%,对美依赖度持续下降,RCEP、金砖国家合作、“一带一路”等多元化布局让中国有了更强的抗压能力,换句话说,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这次可能没那么好使了。 更何况,美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特朗普的支持率下跌,企业界对高关税怨声载道,英伟达、苹果这些科技巨头可不想失去中国市场。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喊着要“脱钩”,一边又偷偷批准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芯片,因为稀土断供危机让他们坐立不安,而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恰恰暴露了美国的软肋,它既想打压中国,又离不开中国。 中国但稀土管制一张王牌就让美国上头,尤其是军工级稀土出口限制直接卡住了美国高端制造业的脖子,此外中国还在加速布局墨西哥、匈牙利等国的供应链,绕过美国的关税壁垒。 更关键的是,全球多国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满正在升温,欧盟准备了93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印度扩大卢比结算石油范围,金砖国家推动本币贸易体系,连日本和韩国在签完协议后都开始后悔。 所以,8月12日这个时间点,很可能成为中美博弈的新转折,如果特朗普真的恢复24%关税,中国必然反制,全球供应链将再次动荡,美国消费者和企业首当其冲,但如果双方最终选择延长暂停期,那也意味着美国的极限施压战术再次失效。 说到底,贸易战没有赢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让美国平均关税税率飙升,普通美国家庭每年还要多掏钱。 而中国,则在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减少对美依赖,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早就写在了两国的经济韧性上,谁更能扛,谁就更有话语权。
这一次,咱们得给莫迪鼓掌。8月2日,面对特朗普抡起的25%关税大棒,这位印度
【8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