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高铁上跟闲聊了一会儿斯特兰蒂斯CEO来华和东风汽车洽谈的事儿,做了一些有根

思枫聊汽车 2025-08-04 19:37:59

下午在高铁上跟闲聊了一会儿斯特兰蒂斯CEO来华和东风汽车洽谈的事儿,做了一些有根据的猜测。

阿松觉得中国的新能源车不见得适合欧洲,首先中国的新能源车都太大了,其次增程在欧洲不被定义为新能源,第三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存在限价销售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就跟阿松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smart,一个是MG。

中国用户觉得smart是一个纯正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精灵系列都是基于浩瀚平台打造,但事实上不是。

smart在欧洲除了新能源之外,油车标识还在继续使用,个别国家的大型经销商保留着smart油车的生产线,一个是CityCoupe依然有市场,一个是新能源的smart能不能被接受还是个问题。

新能源的smart在中国市场卖,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来运营,这也是吉利和戴姆勒合资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国市场之外的其他市场就不归smart中国负责,而全球市场上,特别是欧洲市场,smart表现不太好。

MG在中国和欧洲都有产品,但产品不太一致,英国的都是一些小车,天下无敌手的MG4、MG3 HEV、MG HS之类卖的都非常好,但在中国市场就不太行。相反的中国市场好的,欧洲就不太行。这就是割裂,也是外资在中国做产品面临最大的问题。

适合中国的,可能适合美国,但不适合欧洲,于是作为欧洲的斯特兰蒂斯想要跟东风汽车洽谈怎样的合作呢?

我和阿松聊了几个代表合作案例:

1、马自达。借长安汽车的平台、产品,生产自己的产品,平台、车身、智能化都是长安的,马自达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很快的拿出了两款产品,并出口到欧洲。

2、丰田。借国内合作伙伴的产品,进行外观的小幅更改,换标销售,主要针对中国市场。

3、日产。借国内合作伙伴的平台之外,东风日产本身研发设计能力,毕竟在中国市场运营了那么多年的启辰,能自主打造产品,这是强于日系其他两家的地方,也就是说东风日产N7还真不是一般日系车企能拿出来的。

本田拿出来的产品始终解决不了成本的问题。东风日产不太一样,而且能看到完全是本土化彻底的改变。几乎所有的东风日产大佬全部下场,甚至对接媒体。到现在我已经有了两位领导的微信。这在以前是没出现过的。

4、大众。购买小鹏平台、购买上汽平台,基于这些平台重新打造自己的产品,是一种非常彻底的本土化,成本比较高。

5、通用。自主研发一整套的平台,按照全球的标准,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全新的产品,个别技术上和上汽集团保持合作。

现在,你觉得斯特兰蒂斯和东风汽车的合作会是哪种呢?

我觉得能快速拿出产品的是丰田的做法,其次是马自达。当然这需要斯特兰蒂斯负责外观设计,确保其产品形象和设计全球统一,这是马自达路线的核心。考虑到东风神龙没有本土的研发、设计能力,东风日产的这条路比较难走,大众路线反而可能成为选择之一,借东风汽车的量子架构S2开发中国本土化的产品,出口全球,和零跑相差不多,最后不太会是通用路线,东风神龙应该拿不出那么多钱。

总归,法系车的神可以留在中国,回去欧洲,既被德国揍,又被美国揍,干嘛不保留下中国市场呢?

0 阅读:2
思枫聊汽车

思枫聊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