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我国外交官何存峰乘坐美国客机飞往纽约,在飞行途中,何存峰去了一次洗手间,回来却发现随身携带的外交邮袋不翼而飞,外交邮袋中装着绝密文件,这次的任务就与文件有关,他向美国机长提出交涉,被美方粗暴地拒绝了。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空难中的中国信使(上);澎湃新闻——空难中的中国信使(下)) 1985年11月下旬,中国外交部信使何存峰与杨水长奉命护送两只装有重要国家机密的外交邮袋前往中国驻纽约大使馆。 他们先从北京飞抵旧金山,11月25日清早八点,二人按计划搭乘泛美航空PA72次航班前往纽约。 按照外交邮件押运规定,两名信使须互相监视确保安全。 登机后二人坐到C舱第二排靠窗位置。 何存峰把两只邮袋夹在双腿间严密看管,警觉留意机舱动态。 杨水长却显得状态松弛,先递水让何存峰解乏,又以身体疲乏为由将随身携带的邮袋托付对方,声称需要小睡片刻。 飞机进入平流层飞行后,杨水长躺在座椅上似乎进入熟睡。 何存峰因饮用较多饮品出现内急需求,虽不忍唤醒沉睡的同事,最终还是拍醒对方接替看管职责。 何存峰短暂离座期间紧紧盯着后方,确认杨水长手持邮袋才进入洗手间。 约三分钟后返回,却发现座位空无一人,两只邮袋同时消失。 何存峰立刻寻找,发现杨水长并不在客舱任何位置,空乘人员也表示未见过此人去向。 外交邮袋对任何国家都具有高度敏感性,根据1961年通过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二十七条规定,外交邮袋享有不可侵犯权,任何国家均不得开拆或扣留。 中国自建国初期便建立双人信使制度,通过共同押运与互相监督保障国家机密安全。 此刻邮袋离奇失踪,何存峰迅速意识到事态严重性。 邮袋可能被蓄意转移,杨水长存在叛逃嫌疑。 他在华侨旅客协助下要求进入机组人员专用的头部阁楼检查,但遭到安保人员强行阻拦。 机舱反复搜索无果后,何存峰收到空乘转交的包裹,其中装有杨水长亲笔字条与二人差旅备用金。 字条内容表明杨水长向往台湾地区物质生活选择叛逃,并拒绝与何存峰联系。 此事印证何存峰最严峻的预判:邮袋已被视作叛逃投名状送往阁楼藏匿。 此时机长突然广播称飞机引擎故障需紧急降落芝加哥机场,这处异常变故被何存峰视为美方配合杨水长脱身的托辞。 航班降落过程中,何存峰守住阁楼楼梯坚决拦截任何人员转移物品。 飞机停靠芝加哥机场后,一队武装警卫包围机身。 机长尤金·特纳现身交涉,他一方面宣称“杨水长主动寻求政治避难”,一方面提议将邮袋带下飞机共同开封。 何存峰当场驳斥:杨水长一旦叛逃即自动丧失信使身份,其保管邮袋应交由自己接管。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外交邮袋的不可开封性,美国作为缔约国若纵容开拆将直接触犯国际准则。 随后赶到的移民局及联邦调查局官员仍试图以“尊重当事人意愿”搪塞,被何存峰以中美外交关系及公约法理据理力争。 经历四小时僵持,美方最终妥协并交还原封未动的两只邮袋。 经调查,杨水长在何存峰如厕时持台湾地区情报机构出具的身份证明骗取空乘信任,躲进机组阁楼等待后续配合。 但何存峰寸步不离守护通道及当庭对峙,彻底挫败其转移计划。 事发后台湾地区情报机构因杨水长任务失败且泄密信使身份敏感,拒绝履行原先承诺的政治庇护条件。 被台湾和美国双重抛弃的杨水长流落纽约贫民窟,四年后被人目睹时已落魄潦倒,不足四十岁即满头白发面容苍老。 中国外交部对美方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提出严正抗议。 针对西方媒体散布“两名中国信使争抢邮袋导致迫降”的不实报道,中国驻美大使馆明确澄清事实经过。 美政府面临外交压力,最终承诺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何存峰因护邮事迹获外交部一等功及职级嘉奖,该事件凸显外交信使队伍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关键屏障作用。 中国在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基础上,始终保持对外交文件与信使安全制度的优化升级,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外交尊严。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5年11月,我国外交官何存峰乘坐美国客机飞往纽约,在飞行途中,何存峰去了一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05 05:33: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