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广东,为了应对基孔肯雅热,中山大学的副教授带着学生团队,跑到佛山,往积水里倒进一群群芝麻大的蚊子,以此来遏制其他的蚊子。 8月1日据广视新生活报道,在广东佛山,最近有市民发现,有人专门往积水坑洼里撒蚊子,还是一群密密麻麻、芝麻大小的蚊子幼虫。 起初不少人以为这是人为制造蚊灾,结果一查才知道,这是中山大学副教授带着研究团队,专程来“放蚊抓蚊”。 这些被投放的蚊子并不是普通蚊子,而是“华丽巨蚊”的幼虫,别看名字挺唬人,其实它们是控制病媒蚊的天然“克星”。 专吃传播基孔肯雅热的伊蚊幼虫,一只巨蚊幼虫一天能吃掉成百上千条伊蚊幼虫,是天然的捕食者。 更妙的是,这种蚊子等长大了变成成虫后,并不吸血,也不会咬人,它们靠吸花蜜为生,改走了“佛系”路线,也就是说,它们对人类无害,却能大幅削减传播疾病的蚊子数量,堪称“生态灭蚊队”。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佛山面临的,不是普通的蚊虫骚扰,而是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风险,这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发病时突发高烧,体温飙到39度以上,伴随严重的关节疼痛,像是被锤子砸过一样,整个人寸步难行,身上还会起大片红疹。 它虽不至致命,但痛苦难当,且极具传染性,防控形势紧迫。 传统的灭蚊手段主要靠喷洒化学药剂,虽然短期见效,但副作用也不小。一方面,蚊子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药剂对水体、土壤甚至人畜健康都可能带来污染风险。 于是科研人员开始转向更环保、长效的方式,“以蚊治蚊”成了新的解决思路。 从成本上看,推广巨蚊幼虫也比传统方式经济得多,中山大学早就建好了专门的“蚊子工厂”,能规模化、批量繁育巨蚊幼虫,再统一运输、定点投放。 一车车幼虫直接送到蚊虫孳生地,不仅效率高,还省下了人力物力,比起雇人到处翻盆倒罐、天天喷药的模式,既省事,又更持久。 这场“以蚊治蚊”的尝试,不仅是一种科技手段的突破,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顺势而为,找到这种低成本、低干扰、高效率的解决方案,也算是摸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现代防疫新路子。 有时战胜疾病,不是靠更猛烈的手段,而是靠更聪明的方法。看似小小的蚊子背后,藏着的,是科学和生态智慧的结合。
解释不清了!广东,为了应对基孔肯雅热,中山大学的副教授带着学生团队,跑到佛山,往
云舟史策说
2025-08-05 12:14:18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