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i8价格政策有了新变化:
理想取消 Pro、Max、Ultra 的配置划分方式,只设一档配置,提供少量选配项,把大家讨论的车载冰箱将标配…
不得不说,这一次李想的刀,下的很准,动作也很及时!这次对i8的配置与定价调整,不能简单的只看成一次产品策略的优化。背后还有理想代表的,今天新势力品牌“动态响应、以用户为镜”的生存哲学。
某种程度上,这种“听劝式”迭代也在重塑汽车行业的产品逻辑,甚至不排除接下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从市场反馈来看,98%的用户集中选择高端版本,本身已说明复杂的版本划分与核心配置的选装设置,与用户需求存在明显错位。
果断取消Pro/Max/Ultra分级,回归单一配置+少量选装的模式,将争议已久的车载冰箱纳入标配,本质上是用“动态调整”消解用户决策成本。
什么成本?当用户用选择投票“拒绝冗余”,品牌便以“减法”回应;当用户用吐槽强调“配置痛点”,品牌便以“加法”补位。
这种快速响应不是被动妥协,而是对“用户需求即产品导向”的精准践行。
如果回溯理想ONE的定价思路,“一价全包、标配拉满”的策略曾精准击中家庭用户对“简单、实用、无套路”的需求。
此次i8的调整,既是对成功路径的回归,更是对“动态听劝”能力的升级:不再依赖预设的产品矩阵,而是以用户反馈为实时校准的坐标,让市场声音直接驱动配置与价格的优化。在新能源汽车从“技术比拼”转向“体验竞争”的阶段,这种“用户说什么,就改什么”的敏捷性,会成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角力时的差异化优势。
说到底,消费的本质还是围绕着“人的需求”。
理想i8的调整案例证明,在信息透明的时代,品牌的权威不再源于“我认为你需要什么”,而在于“我听见了你需要什么,并能快速给到什么”。
这种将“听劝”转化为“行动力”的能力,或许比任何配置表都更能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
理想i8上市大v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