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信息来源:中华网——如何看待美军新航母继续延期 烂尾工程再延期) 在全球海洋力量的激烈角逐中,航空母舰无疑是最受瞩目的 “海上巨擘”。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更是海上战略威慑力的核心象征。 近来,中、美两国航母的发展态势,持续吸引着全球军事爱好者的目光。 而这背后,展现出的正是两国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与战略谋划。 先将目光投向美国。 福特级航母作为美国海军迈向未来海战的“希望之星”,自诞生便备受瞩目。 然而,现实却给了美国海军沉重一击。 造价近200亿美元的福特号,服役多年却深陷技术泥沼。 其引以为傲的电磁弹射系统,设计初衷是每4166次弹射才允许出现一次故障,堪称完美。 但在2020年的测试中,平均每181次就故障频发。 即便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也仅勉强提升至400次,与设计目标相差甚远。 更糟糕的是,其能量损耗率高达35%,与中国福建舰同类系统仅5%的损耗率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不仅如此,先进拦阻装置(AAG)也问题不断。 水涡轮异常磨损、软件频繁死机,使得舰载机降落犹如一场惊险的赌博。 其无故障运行周期仅为可怜的460次,与1.5万次的标准相比,几乎沦为笑柄。 还有那11部全自动弹药升降机,2017年服役时竟有9部罢工。 即便后期维修,平均不到 10 天就要维修一次,“全自动” 效率大打折扣。 这些技术故障带来的连锁反应,让福特级航母计划举步维艰。 福特号建造成本一路飙升,从105亿美元预算涨至交付时的128亿。 再加上后期维修升级,总投入逼近200亿美元。 二号舰肯尼迪号交付日期推迟到2027年,在船坞中已滞留八年,锈迹斑斑。 三号舰企业号进度近乎停滞。 更讽刺的是,作为未来核心打击力量的F - 35C舰载机,与福特号电磁弹射系统至今无法完美适配。 所谓的“王牌组合”根本无法协同作战。 美国航母困局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工业体系危机。 冷战后的“去工业化”,导致产业链断裂,福特号75%的精密零部件依赖单一供应商。 全美唯一能建造航母的船厂,焊工平均年龄高达55岁,30岁以下技术工人占比不到5%。 人才严重断层,导致先进图纸难以转化为可靠战斗力。 反观中国,航母发展之路稳扎稳打。 从改造辽宁舰摸索经验,到自主建造山东舰消化技术,再到福建舰实现技术引领,每一步都脚踏实地。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能量损耗率低至5%,故障率更是低于0.3%,实现了可靠性与战斗力的双赢。 如今,卫星图像捕捉到004型新航母轮廓。 更宽的甲板、可能超过12万吨的排水量,以及无烟囱的舰岛,预示着中国核动力航母技术已进入实质阶段。 2025年,当福特号还在为“能不能打”而苦苦挣扎时,福建舰已顺利完成各项海试,稳步迈向服役。 这标志着中国在电磁弹射这一关键领域实现反超。 这场围绕海上巨兽的竞赛,美国因技术冒进、产业空心化陷入困境。 而中国凭借稳健积累和完整工业体系实现崛起。 未来,在全球海权博弈的舞台上,中美航母发展又将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造得越多,心中越慌!为什么说F-35战机或彻底葬送美军空中优势?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