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美新一轮关税谈判刚结束,贝森特回国就上CNBC节目,聊了聊谈判细节,他说中方来了七十五人,美方才十五人,人数差距大,感觉美方有点被动。 中美新一轮关税谈判刚结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电视节目里说的一件事就传开了:中方去了75人,美方只来15人。这5倍的人数差距,让不少人琢磨:这里面是不是有啥门道?连贝森特自己都坦言,美方这边"感觉有点被动"。 其实这数字背后,不只是排场大小的问题,更透着两国处理贸易问题的不同路数。 要理解这事,得先说说这些年中美贸易的"恩怨",2018年之前,中美经贸关系虽说有摩擦,但总体顺顺当当,2017年双边贸易额冲到5837亿美元,中国买美国的大豆、飞机,美国用中国的家电、电子产品,谁也离不开谁。 可2018年之后,美国突然搞起"关税大棒",先是对钢铝加税,后来又盯上华为等中国企业,把贸易战从传统行业打到高科技领域,这几年双方谈了又谈,加税、减税来回拉锯,光关税清单就更新了十几版,涉及的商品从衣服鞋帽到芯片设备,几乎覆盖了老百姓能想到的所有领域。 在这种打打谈谈的背景下,再看这次的谈判阵容,就更有意思了,中方75人的团队,说是"豪华配置"一点不夸张:商务部负责关税谈判的骨干来了,财政部懂跨境税收的专家来了,连工信部里研究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大拿也在其中。 为啥带这么多人?因为现在的贸易谈判早不是"拍脑袋定个数"的事了,比如美方一提"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当场就有专家拿出欧盟、日韩的补贴数据对比,说明中国政策的合理性; 美方说"半导体出口管制是为了安全",技术专家能立刻指出哪些管制纯属"过度设防",反而影响美国企业利益,这种"专业对口"的回应,靠一两个人根本撑不下来。 而美方那15个人,说是"精简",不如说是"无奈",美国国内现在对中国的贸易政策,简直是"一锅乱粥":铁锈地带的钢铁厂老板天天喊着"加税保工作",硅谷的苹果、微软却急得跳脚——他们在中国卖了上千亿的产品,加税等于自断财路. 中西部的农场主更惨,2018年前中国每年买美国300多亿大豆,贸易战一打,销量掉了一半,他们拿着选票给议员施压,要求赶紧恢复正常贸易。 这种情况下,美方代表团要是人多了,怕是没等跟中方谈,自己先吵起来了,所以15个人的规模,更像是"少而精"地避开内部矛盾,但代价是遇到复杂问题就得说"回去请示",谈判节奏自然慢下来。 往深了说,这人数差其实是两种贸易逻辑的碰撞,中方带75人来,是想把所有问题摊开了谈透:关税怎么降才合理?技术合作能不能有个明确规则?农产品准入的检疫标准能不能统一? 说白了,就是想搞"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次性理顺那些年积累的疙瘩,而美方更习惯"单点突破",15个人可能就盯着"让中国多买美国能源"或者"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这一两件事,至于中方关心的市场准入、技术壁垒,他们要么回避,要么打太极。 这让人想起前几年的谈判:2019年双方在上海谈农产品采购,中方带了农业农村部的专家,当场拿出中国大豆缺口数据、进口检验流程,把采购量、运输路线都聊得明明白白. 可美方代表没带农业专家,对中国的检疫标准一知半解,最后只能说"回去研究",硬生生拖慢了进度,这次的情况也差不多,中方准备得越充分,美方那种"临时抱佛脚"的被动感就越明显。 其实说到底,贸易谈判拼的不是人数,是诚意和准备,中方75人背后,是14亿人的市场、全产业链的制造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耐心。 毕竟我们知道,中美贸易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而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美方要是真想谈出结果,光靠15个人"耍技巧"没用,得先把国内的分歧理顺了,拿出真正对等开放的诚意。 贝森特说美方有点被动,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种差距,接下来的谈判,不管人数多少,能不能让两国企业少点关税负担,让老百姓买到更实惠的商品才是真本事。
“中国为什么不跟美国谈关税互免?”——这句话最近在外贸圈被反复追问。答案其实就一
【49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