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其实就是美国的拖延战术。表面上看双方坐下来谈,其实美国围剿打压中国的目的不会变,借中美谈判先收割全世界倒是成功了。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拖延战术,表面谈判,实际给美国调整时间。 这种套路在中美谈判中反复上演,核心目的就是用“谈”的姿态掩盖“打”的本质,同时借谈判制造全球经济震荡,让美国在混乱中完成利益收割。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的谈判策略从来都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像2018年那场持续三年的经贸磋商,美方一边和中方坐下来谈,一边三次单方面撕毁协议加征关税,甚至把涉及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塞进文本。 这种行为模式在2025年的伦敦磋商中再次重演:美方嘴上说延长关税暂缓期,实际却要求中国扩大进口规模、开放金融市场,同时对180亿美元中国“战略性产品”维持加征计划,部分商品税率未来将达50%。 这种“谈归谈、打归打”的做法,本质上是给美国产业升级争取时间——比如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下千亿补贴,扶持本土半导体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同时用出口管制卡住中国获取先进制程的脖子。 而在科技领域,美国的打压更是一刻不停。日内瓦会谈刚结束,特朗普政府就撤销拜登时期的《AI扩散规则》,转而出台更严格的芯片出口限制,甚至要求全球禁用华为昇腾芯片。 这种“前脚握手、后脚踹门”的操作,暴露了其真实意图:谈判桌上的让步只是缓兵之计,遏制中国科技崛起才是核心目标。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限制对华出口,一边批准英伟达H20芯片销售,理由竟是“中国已实现国产替代”。这种矛盾逻辑背后,是美国试图在技术封锁与市场利益间找平衡——既不想完全失去中国市场,又要防止中国突破技术壁垒。 美国的谈判策略还巧妙利用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每次谈判陷入僵局,美方就通过关税调整制造市场不确定性,迫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这种“危机收割”模式在乌克兰危机中也有体现:美国通过拱火冲突推高能源价格,再以高价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同时用《通胀削减法案》吸引欧洲制造业迁移,短短两年内就有数千家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 对其他国家而言,美国的谈判从来都是“零和博弈”。就像丹麦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遭遇:北欧国家前脚承诺投资乌克兰国防企业,后脚就被美国以格陵兰岛主权问题施压,被迫在北约框架内承担更多军费。 这种策略,在中美谈判中同样奏效——美方一边要求中国扩大市场准入,一边联合盟友在5G、稀土等领域搞“小圈子”,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高端之外。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的应对策略始终保持清醒。一方面通过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领域,华为昇腾芯片的量产、长江存储的技术突破,都证明美国的封锁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创新动能;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2025年对东盟出口占比已超过对美出口,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坚持“以斗争求合作”的原则,在伦敦磋商中明确驳回美方不合理要求,并启动反制措施,让美国意识到打压遏制没有出路。 说白了这场持续多年的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国的谈判本质是“时间换空间”的战术,其围剿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 但历史也终将证明,任何试图阻挡中国发展的行径都是徒劳,美国的出口限制反而让中国AI产业加速崛起,本土公司的才华和决心,终将突破一切技术壁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才是破局之道。 来源:环球网
中美谈判,其实就是美国的拖延战术。表面上看双方坐下来谈,其实美国围剿打压中国的目
古堡幽灵
2025-08-05 21:22: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