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 20 余年,2500 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当年的三峡大坝耗资超过了2000多亿,这可是90年代的2500亿啊,放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时至今日,大家都有同一个疑问:花这么多钱建好的水电站,能回本吗?如今三峡大坝的“账本”已经曝光,让我们看看它的投入如今挣回来了没有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三峡大坝这座横跨长江的钢筋水泥巨龙,从1994年破土动工到2006年主体完工,历经整整12个春秋。
当时国家投入的2500亿元巨资,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这个决定在当年引发激烈争论。
支持者视其为国家发展的里程碑,反对者则担忧环境代价过大。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这座超级工程的经济账本已经清晰呈现。
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工程师罗兴邦就在专著中发出警告,称在长江筑坝是"邪巢"之举。
90年代立项阶段,联合国环保组织和9位国内水利专家联名反对,担忧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风险。
最令人揪心的是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汹涌的江水冲垮堤坝,1600亿元经济损失让国人痛心疾首。
正是这场灾难,让决策者下定决心推进三峡工程。
2006年主坝落成时,32台巨型水轮机组开始运转。
这些钢铁巨兽每年吐出约1000亿度清洁电力,足够一亿户家庭全年用电。
2020年发电量飙升至1118亿度,相当于全国用电量的二十分之一。
按每度电0.25元计算,这座"电力印钞机"日均进账近亿元。
截至2023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6万亿度,电费收入超过4000亿元,早已收回2500亿元的建设成本。
防洪效益更是难以估量。
2020年夏天,7.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直扑三峡,大坝稳稳拦住相当于300个西湖的水量。
水利部数据显示,三峡工程年均避免洪灾损失数百亿元,20年累计防洪效益超千亿元。
更珍贵的是保护了长江中下游1.5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份保障无法用金钱衡量。
航运变革同样惊人。
曾经季节性断航的"黄金水道",如今万吨货轮可常年从重庆直达上海。
2023年三峡船闸货运量达1.72亿吨,相当于百万辆卡车的运力。
重庆港因此跃居全球内河港口之首,超越纽约港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旅游产业异军突起。
大坝观景台上,每年300万游客惊叹于泄洪的壮观景象。
配套的水电博物馆、生态公园吸引着八方来客,单门票收入就超6亿元。
周边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当地百姓捧着"旅游饭碗"笑逐颜开。
从能源角度看,三峡大坝更是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关键落子。
在"缺油少气"的能源格局下,这座世界最大水电站优化了华中、华东、华南电网布局,每年减少数千万吨煤炭消耗。
如今它已成为长江流域的"心脏",调节着上下游的水资源命脉。
回望建设初期的种种质疑,三峡大坝用实打实的成绩单作出了回应。
它不仅是防洪的"守护神"、发电的"聚宝盆",更成为贯通长江经济带的大动脉。
这笔2500亿元的投资,早已化作惠及亿万民众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