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性色变?中国式母女,永远过不了“性”这一关。 这种隔阂的根源,深植于儒家伦

烟雨杏花村 2025-08-06 10:49:29

谈性色变?中国式母女,永远过不了 “性” 这一关。 这种隔阂的根源,深植于儒家伦理对女性身体的千年规训。在 “存天理灭人欲” 的框架里,女性的身体被剥离了自然属性,沦为 “传宗接代” 的工具,情欲被视为洪水猛兽,公开谈论便是 “失德”。 这种集体潜意识像无形的枷锁,让母亲们从少女时代就学会对身体欲望三缄其口 —— 她们自己的母亲从未教过月经是怎么回事,只说 “来了就是大人了”。 婚前对性的认知,多来自同伴间遮遮掩掩的窃窃私语,或是新婚夜的手足无措。 当这些女孩成为母亲,自然也承袭了这份 “沉默的基因”。 面对女儿的身体困惑,只能重复上一辈的回避:“长大了就懂了”“问这个干啥,不学好”。 代际传递的不仅是沉默,还有深层的恐惧。母亲们将 “性” 与风险直接挂钩:说月经,怕女儿过早关注身体会 “学坏”。 说避孕,怕暗示 “可以发生性行为”;说 consent(同意),更是不知从何开口。 她们下意识认为,只要不谈论,女儿就不会接触这些 “危险”,却忘了互联网早已把性信息碎片抛得满地都是。 女儿可能在弹窗广告里看到避孕套,在短视频里刷到 “处女情结” 争论,却唯独听不到母亲说 “这很正常,妈妈可以教你”。 这种信息错位,让很多女孩用错误的方式探索身体:用卫生纸代替卫生巾导致感染。 轻信 “体外射精安全” 而意外怀孕,遭遇侵犯时不懂如何反抗,只因母亲从未告诉她 “你的身体属于自己”。 更隐蔽的阻碍,是母女间难以割舍的情感共生。当女儿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当身体发育显露出成熟的痕迹,对母亲而言,这不仅是 “孩子长大了”。 更像是一种 “失控” 的信号 —— 那个曾经蜷缩在怀里的小丫头,正在形成独立的欲望和判断,即将脱离自己的保护圈。 于是,回避 “性” 话题成了维持掌控的最后防线:不谈月经,仿佛女儿永远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孩;不谈恋爱,好像就能永远把她护在羽翼下。 这种心理投射,让母亲在 “保护者” 的角色里越陷越深,却忘了女儿真正需要的是 “导航图”,而非永远锁着门的温室。 沉默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那些被刻意回避的知识空白,最终会被网络谣言、同伴误传甚至恶意诱导填满。 新闻里,15 岁女孩因不懂紧急避孕而辍学堕胎,20 岁女生因 “第一次必须流血” 的错误认知而自我怀疑,这些悲剧的背后,都藏着一对从未好好谈过 “性” 的母女。 而真正的伤害,远不止生理层面 —— 当女儿从母亲的躲闪中读出 “身体是羞耻的”“欲望是肮脏的”。 这种自我否定会渗透进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不敢拒绝不情愿的触碰,在伴侣面前羞于表达需求,甚至用 “禁欲” 来证明自己的 “纯洁”。 打破这层壁垒,不需要惊天动地的 “性教育课”,而始于母亲的一次主动 “破防”。 可以是女儿第一次来月经时,不只是塞给卫生巾,而是说 “妈妈当年也慌了好久”;可以是看到电视剧吻戏时,不换台,而是问 “你觉得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可以是逛超市时,指着避孕套坦然解释 “这是保护自己的工具”。这些细碎的瞬间,传递的不是 “性知识”,而是 “你的困惑值得被倾听”“你的身体值得被尊重”。 中国式母女的 “性关卡”,从来不是关于 “该不该谈性”,而是能不能承认:我们都是拥有身体与欲望的普通人。 当母亲放下 “完美保护者” 的执念,女儿才能卸下 “纯洁乖乖女” 的枷锁,那些关于月经的尴尬、恋爱的懵懂、身体的主权,才能在阳光下被看见、被接纳。

0 阅读:2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