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女子丈夫生病住院,她去跟一男性村民借10000元应急,钱借到手后,她打了借条,千恩万谢地离开。没想到,十年过去了,女子都不还钱,男子上门讨要,女子却说借条上的名字,和她身份证上的不一样,钱不是她借的,男子一怒之下把女子告了,案子先后经过两审,法院这样判了! “这钱你借了就是借了,十年了凭啥不认?”安徽淮南凤台县的田埂上,村民老张(化姓)攥着一张发皱的借条,愤怒的朝女子吼道。 原来十年前,女子的丈夫突然得了急病,住进县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每天的治疗费像流水似的花。家里的积蓄很快见底,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还差一万块凑不齐手术费。 女子急得在村里直转圈,听说老张刚卖了一批粮食手里有闲钱,硬着头皮找上了门,“老张,求你帮个忙,我家那口子等着这钱救命,将来我一定还。”女子抹着眼泪说。 老张看着她憔悴的样子,没多犹豫,回屋取了一沓崭新的钞票,女子接过钱,当场就写了张借条,还特意按了红手印,老张看了眼借条上的名字,他知道这是村里人平时叫的小名,也没细想,折好借条就收进了抽屉。 这一万块钱确实解了燃眉之急,女子丈夫的手术很成功,过了一段时间,老张见她家刚缓过来,没好意思提还钱的事,后来孩子要结婚盖房子,老张上门提了两回,女子总说“再等等”,一来二去,十年过去了,老张的新房都盖好了,这钱还没影。 2022年,老张儿子要买车,他想着再去催一次,没想到女子拿出身份证,指着上面的名字说:“老张,你看清楚,借条上写的不是我的名字,这钱不是我借的。”老张当时就懵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同村相处几十年的人,会来这么一手。 气头上的老张直接把女子告到了法院,开庭那天,老张把借条递了上去,还找了村支书开证明,说借条上的名字就是女子的小名,村里老少都这么叫。 可女子一口咬定借条不是她写的,还说从没借过钱,法官问她要不要做笔迹鉴定,她支支吾吾不肯答应,法官没光看借条,专门跑到村里走了一趟。 几位老人都作证,说当年确实听说女子为了给丈夫治病向老张借过钱,而且借条上这个名字,从女子嫁过来起大家就这么叫,连村里的红白喜事账上都写过。 结合这些证词,一审法院觉得,虽然名字对不上,但各种证据串起来,能说明借钱的就是女子,判她赶紧还钱,女子不服,于是提起上诉。 这次她同意做笔迹鉴定了,法院委托南京一家鉴定机构,把借条上的字迹和她在法庭上写的字做了比对,鉴定结果出来,说“倾向认为是同一人所写”。 二审法官拿着鉴定报告,又调看了一审的庭审记录,发现女子在法庭上说的好多话前后对不上,最后法院认为,虽然鉴定结果是“倾向认为”,但加上村里的证明、邻居的证词,还有女子自己说不清楚的地方,这些加起来足够说明问题了,于是维持了原判。 拿到判决书那天,老张蹲在法院门口抽了根烟,没说话,他说不上来是啥滋味,钱虽然能要回来,但几十年的邻里情分,好像随着那张借条一起皱巴巴的,再难展平了。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说:女子不该这样,也有人念叨着以后借钱可得把名字写对。其实这白纸黑字的借条,写的时候多留意一眼,把身份证上的名字写清楚,或许就不会有后来这些麻烦。但比借条更重要的,是那份藏在人情往来里的诚信。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安徽淮南,女子丈夫生病住院,她去跟一男性村民借10000元应急,钱借到手后,她打
小张主张
2025-08-06 11:19: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