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的可怕!”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一名乘客突然扭伤了脚,疼得直冒冷汗。列车

星球拾光 2025-08-06 12:38:48

“强的可怕!”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一名乘客突然扭伤了脚,疼得直冒冷汗。列车员赶紧广播寻找医生,不料一名13岁的男孩拿着急救包冲了过来。他先是判断对方没有骨折,接着就熟练地包扎起伤口。男孩表示:自己是铁人三项运动员,所以懂一些急救知识!   2025年春天,一列从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在铁轨上平稳行驶。   突然,一声惨叫响起,整个车厢的乘客都向发出惨叫的方向看去。   原来,一名中年乘客不小心被行李绊倒,扭伤了脚,躺在地上,裸露的脚踝肉眼看见的大片红肿。   周围的乘客纷纷围了过来,讨论着怎么办才好,一个个都十分担心,却没人敢轻易上前挪动他。   列车员闻讯赶来,查看情况后,立刻通过广播向全车乘客求助,希望能找到懂医术的人帮忙。 广播声刚落没多久,一个身影迅速从后排座位挤了过来。   那是个13岁的男孩,穿着一身运动装,手里紧紧抱着一个急救包。   他走到受伤乘客面前,没有丝毫犹豫,蹲下身开始查看伤势。   男孩先是轻轻触摸乘客的脚踝,仔细感受着骨骼的状况,又询问了疼痛的具体位置和感觉,很快判断出对方没有骨折,只是韧带扭伤。   接着,他打开急救包,里面的医疗用品摆放的整整齐齐,大多是应对跌打损伤的。   他先用碘伏仔细地给伤口消毒,动作轻柔又认真,然后熟练地用纱布包裹住受伤的部位,再用弹性绷带一圈圈缠绕固定,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看起来十分专业。   男孩处理完伤口,站起身来,擦了擦额角的薄汗。   有乘客问他怎么这么厉害,懂这么多急救知识。   男孩回答他是铁人三项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自己经常会受伤,久病成医,处理的多了,他也就懂得多了。   这些急救知识也是教练教的,随身带急救包更是教练要求的职业习惯,不光是为了自己,遇到别人需要帮忙时也能派上用场。   有人问他怎么这么勇敢,就不怕担责任吗。   男孩把用过的棉签都收拢进医疗废物袋,抬头说:"教练说学这些不是为了装样子,就是为了真遇上事能顶上去。"   这话刚说完,车厢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掌声,连刚才疼得说不出话的乘客都忍着痛朝他竖大拇指。   列车员在一旁看得直点头,说跑了十几年车,还是头回见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份镇定。   后来有人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在那些点赞和夸奖里,最让人心里一动的,是男孩包扎时那个小心翼翼的眼神,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半分炫耀,就只是认认真真地做着该做的事。   说到这样的少年,让人想起2018年青岛那起差点酿成大祸的事。   也是一个普通的傍晚,14岁的崔永信背着书包刚走到单元楼门口,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烟味。   这孩子没像往常那样直接上楼,而是站在楼道里吸了吸鼻子,顺着气味往楼上走。   他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有人开门的就问问家里有没有闻到怪味,没人应门的,就蹲下来往门缝里瞧。   敲到三楼的时候,302室的门缝里透出一股焦糊味,比别处浓得多。   崔永信赶紧跑回家,从抽屉里翻出小手电筒,又抓上妈妈的手机,折返回来趴在302的窗户上往里照。   手电筒的光柱扫过厨房,天花板已经熏得发黑,窗户玻璃上蒙着厚厚的油烟。   他没多想,立刻拨通了119,对着电话清清楚楚地报了地址,还特别说明屋里没人,烟是从厨房冒出来的。   挂了电话,他又挨个儿敲开邻居的门,让大家先下楼等会儿,转身又想起什么似的,跑回家翻出记着邻居车牌号的小本子,凭着记忆联系上了302的住户。   等消防队员赶到的时候,302的住户也匆匆赶回来了。   打开门才发现,锅里蒸着的包子早烧成了炭,燃气灶还在呼呼地烧着。   后来邻居们说起来都后怕,要是再晚一会儿,煤气罐说不定就炸了。   可崔永信自己倒没觉得做了多大的事,第二天照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好像那天傍晚的紧张忙碌,不过是帮邻居顺手关了个煤气。   这两个隔着几年的故事,总让人想起那些藏在少年人身体里的力量。   就像列车上那个男孩,急救包上的拉链都磨得发亮了,却在关键时刻成了最可靠的装备。   就像崔永信记在小本子上的车牌号,平时看着不起眼,危难时却成了救命的线索。   他们或许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可正是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准备和勇气,让平凡的瞬间里有了光。   列车还在继续往前开,夕阳透过车窗照在男孩的运动服上,映出一层毛茸茸的金边。   他正低头整理着急救包,把用过的东西腾出来,又从包里掏出新的纱布补上。   受伤的乘客在一旁跟他说谢谢,他摆摆手说没事,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从包里拿出一本关于运动康复的书,安安静静地读了起来。   车厢里又恢复了往常的热闹,好像刚才那场小小的风波从未发生过,只有那个被妥善包扎的脚踝,记得这个春天里最温暖的瞬间。

0 阅读:0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