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华国锋拒为主席致悼词,叶剑英严肃道:不要违背主席遗愿。 1976年9月16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的灯光并不明亮,却异常刺眼。屋子里安静得奇怪,平时那些争论激烈、声音高亢的嘴,现在都闭得死死的。大家坐着,姿势很怪,有点如坐针毡。其实,气氛谁都看得出来怪,没人敢先开口。 这一年,中国的天空总是蒙着一层灰,似乎预示着某些不可抗拒的巨变。 元旦刚过,周总理就撒手人寰。毛主席得知消息时,整个人的精神仿佛被抽空,他坐在藤椅上,一坐就是大半天,电视、收音机都让他关掉,静静地回想和老战友并肩战斗的岁月。 那种无力感,像是冬天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让人无处可躲。 毛主席本想亲自去送周总理最后一程,可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让秘书搀扶着,拼尽全力想要站起来,却最终失败了。这是一种深深的悲凉,也是一种无奈,他只能让工作人员送去花圈,表达自己对老战友的哀思。 夏日炎炎,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到访,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接见外宾。他努力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点,和布托握手,身边的工作人员紧张得像是如临大敌。 会谈结束后,他想站起来送客,却依然没能成功,只能坐在椅子上和布托道别。这些微小的细节,都像是一把把钝刀子,一刀刀地割在人们心上。 进入7月,朱德元帅也离开了,紧接着就是唐山大地震,几十万同胞罹难。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毛主席的身体彻底垮了。他原本坚韧的身躯,在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侵袭下,终于到了油尽灯枯的境地。 9月9日凌晨,毛主席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消息,像是晴天霹雳,让整个中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央紧急召开会议,讨论毛主席的治丧事宜。华国锋作为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追悼会的安排,遗体的处理,每一项都至关重要。大家熬了一个通宵,讨论的声音很小,气氛沉重得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他们商量悼词的措辞,研究遗体的处理方案,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有差池。 在谈到悼词的致辞人选时,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谁站在那个位置上,谁就将成为未来的焦点。这不仅仅是致悼词,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和格局的预示。 叶剑英打破了僵局,他提议由华国锋来致悼词。但华国锋却一再推辞,他觉得自己资历尚浅,难以承担此重任。两人推来推去,气氛再次僵住。叶剑英看着华国锋,表情严肃起来,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是毛主席的遗愿!” 这句话,像是惊雷,让整个会议室重新有了呼吸。没有人敢再推辞,因为“违背主席遗愿”的罪名,没有人能够承担。华国锋听完,表情复杂,他最终接下了这个重任,心里想的什么,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除了致悼词,毛主席遗体的处理也成为一个焦点。毛主席生前曾签署过遗体火化的倡议书,但中央最终决定保留他的遗体,并在天安门广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决定,让毛主席生前的愿望被搁置了。 然而,在当时的特殊时期,这个决定似乎又顺理成章。中央认为,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他的遗体应该被永久保存,供人民瞻仰。于是,全国上下动员起来,仅仅七个月的时间,一座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就拔地而起。 1977年8月,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第一批领导人进入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他们表情庄重,动作缓慢,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此后,每逢重要的日子,华国锋都会带着家人到纪念堂,向毛主席深深地鞠躬,这个习惯他坚持了许多年。 2007年,华国锋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医生和家人都劝他不要再去了,可他却执意要去。他来到纪念堂,在毛主席遗体前久久不肯起身,口中喃喃地念叨着:“向伟大领袖毛主席鞠躬。”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让人动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的纠结与矛盾,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我们只看到了结果,却很少去探究背后的故事。 那一年,天安门广场上的追悼会,亿万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华国锋身上。他的哽咽,他的庄重,他的坚持,或许都源于内心深处对毛主席的敬重和怀念。也或许,他只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履行了自己应尽的职责。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