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南京解放前夕,孙科到中山陵园谒陵辞别,护卫们向他请示:“共产党军队

梦幻星河缘 2025-08-06 22:23:11

1949年,在南京解放前夕,孙科到中山陵园谒陵辞别,护卫们向他请示:“共产党军队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先生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不要离开,”护卫又问人员和武器装备怎么办,孙科回答道都交给他们就是了。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前,一名身穿解放军军装的战士,手持钢枪,与一名身着国民党军服的拱卫队员,并肩肃立在孙中山先生陵寝的哨位上。 几小时前,他们还是战场上的对手。 此刻,却共同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 这幅奇特的“双岗”画面,是国共两党在政权更迭之际,展现中国共产党展现政治智慧与历史担当的生动见证。 故事要从南京解放的炮火硝烟中说起。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终结。 24日凌晨,三十五军前卫营,在副政委刘志诚和石副团长带领下,沿中山东路向东追歼残敌。 行至中央医院附近,侦察员急报,前方中山陵区域,仍有国民党部队驻守。 按常理,追歼残敌是当务之急。 但刘志诚想到了渡江战役发起前,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亲笔签发“保护中山陵”的手令。 他立刻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原地待命,不准开枪。 这道看似“反常”的命令,为和平接管中山陵拉开了序幕。 经侦察,驻守陵区的并非野战部队,而是负有特殊使命的中山陵拱卫大队。 这支部队自中山陵建成后便负责守护,不同于参与内战的国民党军。 刘志诚和石副团长意识到,强攻绝非上策,唯有和平谈判方能确保陵寝无恙。 他们做好了舌战准备,预想拱卫大队可能因职责和情感而激烈抗拒。 然而,谈判过程顺利得出乎意料。 陵园代处长范良和拱卫大队长王全,直接与解放军达成了协议。 解放军和平进驻陵区,拱卫大队上缴全部武器弹药,原地待命,接受改编,并继续协助守卫工作。 兵不血刃,中山陵连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等重要文化设施,就这样完整、平稳地完成了交接。 如此顺利,令刘志诚等人既欣慰又疑惑。 事后与范良交谈,才知道原来在南京解放前夕,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曾特地到中山陵谒陵辞别。 范良曾向他请示:“共产党军队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孙科的回答:“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先生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不要离开。” 当范良进一步询问人员和武器如何处理时,孙科的回答更为直接:“都交给他们就是了。” 孙科的这番话,基于他对共产党政治主张的了解和对历史大势的判断。 刘志诚迅速将情况上报。 师部首长不仅高度肯定了他的处置,更透露了保护中山陵绝非普通军令,而是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亲自下达的死命令,要求“注意保护南京的孙中山陵墓,对守陵人给予照顾”。 在最高决策层眼中,能否完好无损地接管中山陵,是向国内外展示新政权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尊重、体现其文明程度和政治格局的关键“风向标”。 正因刘志诚处置得当,军部决定将守护中山陵的光荣任务正式交由他们营承担。 留在陵区的刘志诚,召集原拱卫大队全体官兵开会,明确传达了解放军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强调收缴武器仅为统一管理、确保绝对安全,安抚众人情绪。 随后,他对内部的奢华陈设,当场对拱卫大队长王全表示:“中山陵内所有国民党要人的公馆,我们解放军一个都不进驻,仍由你们看管,听候将来新的南京市政府前来接收。” 这一决定,清晰地划出了新政权的纪律界限。 刘志诚敏锐地察觉到,陵园内上百名行政、后勤人员正深陷“改朝换代砸饭碗”的恐慌。 经请示上级,他宣布,所有愿意留下的工作人员,新政府将全部留用。 这颗“定心丸”瞬间稳定了人心。 接管初期并非一帆风顺。 毗邻中山陵的孝陵卫,突然进驻了国民党军暂编第四师残部约3000人。 该师师长张荫堂曾是叛徒,拒绝无条件投降,企图以“起义”名义讨价还价。 为拔除这颗“定时炸弹”,三十五军决定智取。 最终,通过周密部署,将该师诱离陵区后,未发一枪便解除了武装。 南京解放初期,谣言四起,部分群众误以为可以随意占有国家财产,出现盗伐陵园树木、甚至殴打护林士兵的事件。 刘志诚迅速向新成立的南京市军管会报告,增派公安部队进驻,加强巡护,依法处理为首者,有效遏制了破坏行为。 从1949年4月24日和平交接,到同年7月底,中山陵经历了三个多月的军事管制期。 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中山陵园管理处”,刘志诚率部圆满完成使命,光荣撤离。 这次和平交接与成功守护,意义深远。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当年主持和平接管的刘志诚入选《人民日报》“50年50人”专栏,这段护陵往事,成为共和国历史上闪耀着智慧与担当的一页。 主要信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保护中山陵:解放军攻克南京后一项鲜为人知的重大任务)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1
梦幻星河缘

梦幻星河缘

梦幻星河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