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4名刑满释放的寸头少年,出于心善,韩雅琴给他们盛了四碗饭,不想这一顿饭,竟让韩雅琴成为了700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的一个清晨,太原的街头还笼罩着寒冷的雾气,韩雅琴和几个下岗的姐妹在街角支起了早餐摊,她一边擦着案板,一边将热气腾腾的玉米粥盛进碗里,她不知道,今天的这四碗饭,会彻底改变她后半生的命运。 那天,四个寸头少年站在摊前,穿着破旧的棉衣,脚上裂了口子的解放鞋里露着冻得通红的脚趾,他们低着头,一动不动地站着。 韩雅琴看出这几个孩子不是一般的流浪汉,但她没多问,舀了四碗粥,又拿了几张煎饼,递到他们面前,少年们吃得很快,几乎是狼吞虎咽,吃完后什么也没留下就离开了。 没想到中午他们又回来了,这次还带了几个同伴,九个寸头少年站在摊前,齐刷刷跪了下去,向韩雅琴磕头,央求收留。 他们说自己刚从少管所出来,连家人都不愿接回去,实在没地方可去,连夜睡在桥洞里,实在熬不住了。 韩雅琴当时心里直打鼓,她的小摊刚刚起步,连养活自己都捉襟见肘,哪养得起九张嘴。 她的姐妹们也都劝她不要冲动,怕这些有前科的孩子坏了摊子的名声,但韩雅琴看着孩子们绝望的眼神,心里软了,她咬了咬牙,决定把他们留下来。 收留只是开始,韩雅琴知道,这些孩子的过去让他们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没人愿意雇佣他们,也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学习一门谋生的手艺。 韩雅琴只能带着他们干一些最脏最累的活,去建筑工地捡废弃的砖头,把泥泞的小路一块块铺平。 砖头重,推车破,孩子们的手磨出了血泡,脚上都是老茧,韩雅琴也不例外,她带头干活,从不叫苦。 半年后,那条泥泞的小路终于铺好了,街坊们出行方便了不少,态度也开始慢慢转变,有人送来了旧衣服,有人送来热水。 街道办也给韩雅琴发了六万元奖金,韩雅琴没有把这笔钱存起来,而是用它买了更多的餐桌、炉灶,让孩子们能吃上热饭。 日子一天天过去,来找韩雅琴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是刚从监狱出来的年轻人,有的是被家人抛弃的瘾君子,还有的是替人顶罪的中年男人。 他们没有地方去,也没有人愿意接纳他们,但知道韩雅琴这里有口饭吃,还有地方能落脚。 韩雅琴把自己租住的小屋改成了通铺,最多的时候,屋里挤了三十多人,每天早上,韩雅琴给他们做饭,吃完后再带着他们去找活干。 为了让这些孩子们不再靠人施舍,韩雅琴立下规矩,每个人都必须学一门手艺,她四处托人找师傅,教他们电焊、理发、修车,有个孩子学不进去,韩雅琴就把他锁在屋里逼着背电工手册,直到他能自己接电线。 日子虽然苦,但大家都有盼头,韩雅琴带着他们做小工程,修房砌墙,后来又租了地,建了个小养殖场。 她从不允许孩子们再干违法的事,谁动这样的念头,她就当场撵走,靠着这股子韧劲,这群曾经被社会抛弃的少年,慢慢学会了自食其力。 到了2001年,韩雅琴身边已经聚集了四十多人,她开的早餐摊早已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人生活。 于是她又开了修理铺、理发馆和饭店,为孩子们提供工作机会,她成立了英辉集团,专门承接一些脏活累活,比如清理化粪池、刷墙搬砖,随着业务的扩大,韩雅琴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2002年,太原开始大规模拆迁改造,韩雅琴辛苦经营的十几处小产业一下子全被划入了拆迁红线。 补偿款少得可怜,眼看着又要流离失所,韩雅琴咬牙在城北阳曲县承包了五十亩荒地,她带着上百号人,拉着锅碗瓢盆,离开了太原城。 荒地上没有水电,他们只能搭窝棚度日,韩雅琴带头抡起了镐头,带着孩子们开荒修渠,一点点把荒地变成了砖瓦厂和农场,最困难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韩雅琴就熬白菜汤喝,孩子们饿了,她就自己少吃一口。 三十多年过去了,从当年四碗饭开始,韩雅琴一共帮助了七百多个曾经的劳改少年,他们中有的成了厨师,有的成了修理工,有的自己当上了老板。 每年过年,四面八方的车牌都会聚集到那片山坳,他们带着妻子孩子回来看望韩雅琴,叫她一声“妈”。 韩雅琴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她常说,人这辈子都会犯错,错了不怕,怕的是没人给改错的机会。 她用一碗饭的温暖,让那些被贴上“劳改犯”标签的孩子们重新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不是高墙,不是责骂,而是一声“孩子”,一碗热饭,才真正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华网——一位中国母亲教导数百“特殊子女”自食其力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4名刑满释放的寸头少年,出于心善,韩雅琴给他们盛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6 22:37:57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