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如果发生战争躲在山里安全吗?这么说吧,逃山者能十存七八,但逃湖者只能十存一二。往人少的地方去,不敢说绝对安全,最起码比交通枢纽、科技中心、工业园区这些地方要安全。 战争来了,人们本能地想找安全的地方,可问题也跟着来了:哪里才是真的安全呢? 按常识想,有文明、有设施的地方就是安全的,荒野和原始环境就意味着危险,但数据和军事上的逻辑,却指向了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个结果能让活下来的概率从一两成,大幅提高到七八成。 平原和湖区在和平年代里是挺好的地方,到了战时却成了没处遮掩的绝境,它们的致命问题是地势太开阔,没有天然的遮挡。 对有机械化部队的进攻方来说,这里适合展开、穿插、包围;可对平民来说,就是没地方躲、没地方藏。 一旦被包围,个人的命运就全由战局说了算,几乎没什么挣扎的机会,历史也一次次证明,在这种环境下,活下来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处境特别危险。 但和这组让人绝望的数据比起来,另一种情况完全不一样:那些看起来荒凉偏僻的山区,逃进去的人,活下来的概率能有七到八成。 这背后没什么神秘的原因,就是敌我双方都清楚的成本和收益计算,只要是常规战争,打击目标都有明确的优先级。 交通枢纽、科技中心、工业基地,这些维持国家运转的核心地方,在敌人眼里是很有价值的战略目标,值得用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反复打击。 可深山老林里有什么呢?除了树、草和石头,几乎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军事价值,花大价钱去轰炸一片带不来任何战果的荒山,理智的指挥官都不会做这种亏本的事,这种战略上的忽略,反倒成了山区最结实的保护。 而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有用的防线,从空中来看,连绵的山脉和深沟,大大增加了敌方战机低空飞行和精确瞄准的难度,稍不注意就可能撞上山。 从地面来看,复杂的地形更是地面部队的大麻烦,它严重阻碍重型装备的展开和推进,后勤补给线也变得脆弱,大规模的地面清剿行动很难开展。 二战时,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不敢轻易进入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就是怕那里易守难攻的地形,同样,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主力一直被牵制在沿海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对于福建内陆那些崎岖的山区,始终没能花精力深入,历史案例很清楚地说明,山就是天然的堡垒。 不过,敌人不打过来,只是解决了生存的第一个难题,真正的考验是,怎么从逃进山里变成在山里活下去,完全离开现代供应体系后,食物和水成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彻底改变想法,从依赖城市的消费者,变回靠土地生存的人。 好在大自然也不是完全无情,山林本身就是个潜在的资源库:溪流能提供水,里面的野菜和菌类,能提供基本的热量,只要肯学、肯摸索,短期活下去是有保障的。 再进一步,还能像先辈那样,在山谷向阳的缓坡上开小片土地种庄稼,实现中长期的自给自足,福建山区的老人回忆当年靠野菜和番薯度过战乱,南斯拉夫游击队依托山区自己种粮,和德军周旋了好多年,都能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当然,战争里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就算再偏远的山区,也不能百分之百避开所有风险,尤其面对核武器这种能把一切地形都毁掉的终极武器,任何地理优势都没什么用。 但要知道,绝大多数战争中,核武器只是一种威慑,常规武器才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所以,选择进山林,从来不是为了找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而是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里,基于概率做出最理性的选择,这意味着主动放弃城市繁华,去承受山野的艰苦,来换更高的生存概率。
我军攻克高平后,部队在附近树林中发现12具烈士遗体,他们被绑在树上,身上血肉
【86评论】【74点赞】
天晓得
就大多数现代人的生存技能而言,逃进山里十死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