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欧洲销量暴跌,英德腰斩,瑞典跌86%,法国跌27%,四国月销量不及中国零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8-07 06:45:35

特斯拉在欧洲销量暴跌,英德腰斩,瑞典跌86%,法国跌27%,四国月销量不及中国零头!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别的不说,就说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充电桩。 买电车最怕啥?不就是半路没电、找不到地方充、或者充得太慢耽误事吗?欧洲现在,就卡死在这几道坎上。 到今年7月,整个欧洲费劲巴拉攒了102万个充电桩。听着不少?可一比中国,到6月底人家已经有1610万个了!整整是欧洲的16倍!这差距,已经不是一点半点了。这就像两个城市,一个修了16条高速公路,另一个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你说车跑起来能一样吗? 更关键的是,欧洲这102万个桩里,能快速充电的(就是那种半小时能让你跑几百公里的)连一半都不到。德国高速服务区里,还有不少老掉牙的慢充桩,充一小时电也就够跑个200公里,开长途简直是折磨。反观中国,90%的公共充电桩都是快充桩,效率高得多。 像法国巴黎那种大城市中心,充电桩可能挺多,但一出了城,到了南部乡村,可能开200公里都找不到一个能充电的地方。这谁敢开电车出远门?心里得多没底! 在欧洲用公共快充桩充电,一度电折合人民币得两块八左右(还包含了各种服务费)。在中国呢?平均一度电才八毛钱!开辆特斯拉Model 3从柏林到慕尼黑,算下来电费比开同级别的油车还贵20%!这谁受得了?用车成本这么高,自然就劝退了不少想买电车的人。 为啥欧洲充电桩搞这么费劲?说到底还是政策支持和执行力度不够。德国说要到2030年建100万个充电桩,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建一个快充站,审批流程能过18个部门,拖拖拉拉两年都未必建好。法国给家用充电桩安装补贴1000欧元,听起来挺好,但安装费自己还得掏差不多2000欧元,很多人觉得不划算。 最头疼的是标准混乱,欧盟统一充电接口标准磨蹭了三年才弄好,在那之前,特斯拉车主出门得随身带好几种转接头,别提多麻烦了。这种政策上的犹豫和低效,严重拖了后腿。 欧洲车企呢?感觉有点被动甚至抵触。大众的ID系列电车,直到今年才适配最新的800V快充技术,让之前买老款的车主看着新快充桩干着急。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居然还有30%的4S店没装充电桩,销售人员私下里还说卖油车利润更高。Stellantis集团(旗下有标致、雪铁龙等品牌)的CEO甚至公开抱怨,说建充电桩“不是汽车厂该管的事”。车企这种消极态度,当然没法带动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落到普通车主头上,体验差距就更大了。想象一下:在寒冷的挪威,特斯拉车主埃里克好不容易找到充电站,结果前面排长队,等了一个半小时才轮到他充电。等待期间他连空调都不敢开(怕耗电),在车里冻得瑟瑟发抖。 在意大利开车旅行,想充电得下载七八个不同的APP,因为不同运营商的支付系统不互通,经常扫码失败,只能换地方重新找运营商,麻烦得要死。在西班牙马德里,特斯拉服务中心修车预约排到了47天之后,车主没车用只能自己花钱去租辆油车。这些实实在在的麻烦,让欧洲人对电车的热情迅速冷却。 而在东大,车主用手机地图就能实时看到附近充电桩有没有空闲、需不需要排队,还能提前预约,预约后15分钟内到车位地锁会自动降下。支付也方便,“一键充电”功能几乎覆盖所有充电桩,插上枪就能充电,钱自动扣,完全不用操心。 欧洲受限于老旧的电网基础设施,很多地方想快也快不起来。英国居民区晚上如果大家同时给电车充电,电网负荷太大容易跳闸,政府没办法只能发补贴鼓励大家错开时间充电。德国工业区怕影响工厂用电,把充电桩功率限制在150kW以下。瑞典冬天太冷,电池性能下降快,快充速度只有暖和时候的三分之一。这些技术瓶颈短期内很难突破。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50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