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

琴音流转 2025-08-07 08:48:08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而当他到了晚年时,却申请数次,想恢复国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冬天特别冷,新兵王兴复跟着大部队踩着冰渣子跨过鸭绿江。 那年他刚十九,棉衣袖口还露着半截新兵营的蓝布标。 谁都没想到,这个黑龙江农村出来的运输兵,会把一辈子绑在朝鲜的石岭里村。 战场上的补给线就是生命线。 王兴复所在的运输队驻在石岭里,每天往火线送弹药粮草。 有回敌机扫射掀翻了三辆骡车,他从冒着烟的玉米袋里扒出两个战友。 自己左边耳朵让弹片削掉块肉。 现在他档案里还夹着那张三等功奖状。 1953年停战协议签完,满地焦土里钻出些人影。 十二岁的吴玉实跟着爹妈回村时,老屋只剩半堵土墙。 志愿军帮着砌灶台那阵儿,这丫头总蹲在工兵铲边上看,辫梢系着半截红头绳。 王兴复卸车时常见她,顺手递块压缩饼干,姑娘就笑出两个酒窝。 部队周末搞军民联欢,松明火把照得山头红彤彤的。 宣传队放电影《白毛女》,朝鲜老乡坐在弹药箱上抹眼泪。 王兴复扛完三十袋高粱米回来,看见吴玉实踮脚够树上的标语浆糊桶。 军装后襟让树枝挂了个三角口。 过了两天,连里指派他结对帮扶吴家,老太太把腌好的辣白菜塞满他挎包。 五年过去,运输兵变成排长,黄毛丫头长成辫子垂腰的大姑娘。 村里人都说吴家闺女眼睛总追着王排长转。 他修屋顶时她在底下递瓦,他巡线路过田埂,她筐里的苹果滚到脚边。 可军规像铁栅栏似的隔在中间。 士兵严禁与驻国民众通婚。 1958年正月,撤离命令贴着团部公告栏往下传。 满营地背包带抽得噼啪响,王兴复却对着随军花名册发呆。 他跑去溪边搓了把脸,冰水扎得耳朵旧伤疤针扎似的疼。 吴玉实闯进营区时眼圈通红,发辫上粘着枯草屑。 当夜王兴复敲开吴家门,炭火盆映着老两口惊喜的脸。 第二日晨操号没响他就站在连长面前,坦白书捏得皱巴巴。 连长把搪瓷缸掼在桌上:"处分背定了!要结婚只能就地退伍入朝鲜籍!" 王兴复脚跟咔地并拢,震得墙皮掉渣:"报告,我认罚!" 转籍批文是三月下来的。 鲜章盖在朝鲜户口本首页时,师政治部来人拍了拍他肩膀:"当教员去吧,给华侨孩子教中文。" 婚礼在炸塌半边的村委会办,新娘红袄襟露出志愿军旧衬衣领子。 那是他偷偷攒的棉布票换的。 平壤华侨中学的讲台一站二十年,七个孩子的学费靠校长工资撑着。 放假回黑龙江探亲,老娘总摸着他领口问:"朝鲜的棉花暖不暖?" 他咽下安东辣酱拌的冷面,呵呵笑着转移话题。 1976年老娘去世那晚,王兴复在鸭绿江边蹲到启明星亮。 吴玉实把织毛衣的竹针搁在膝头:"明年陪你把户口迁回去。" 归国申请递了五年。 大使馆查档查到原始军籍记录,沈阳民政局翻出他1952年的立功证明。 1981年批文下来那天,王兴复从教室直接赶回家开衣柜,五斗橱深处压着套泛黄的志愿军棉袄。 丹东火车站月台上挤满接站的人。 六十二岁的王兴复攥着恢复国籍证明,看红星奖章别回旧军装左胸。 六个儿女里三个坚持跟来中国,吴玉实裹着牡丹纹头巾笑:"往后咱家腌泡菜改用东北大白菜。" 主要信源:(参考文献——沈殿成.朝鲜战场上跨国之恋[J].侨园,2003(02):44-45.)

0 阅读:0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