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孙玉良:这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看到一则视频,是施

孙王良评 2025-08-07 10:42:18

【如何看待"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孙玉良:这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

看到一则视频,是施一公先生谈植物通过声波交流的内容。施一公是一名物理学家,他是不信神鬼的。他甚至说“鬼神的尽头是科学”。他说“我怀疑有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用电磁波和无法看到的一些物质现象来解释”。对于施一公的这种科学研究态度,我表示高度认同。在人类探索世界的漫长历程中,科学与玄学似乎一直处于对立的两极。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二者关系时,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许多曾经被视为“玄学”的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证实和理解。这不禁让人思考:所谓玄学,是否只是尚未被理解的科学?所谓命运,是否只是未被察觉的因果?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古人眼中的“天狗食日”被现代天文学解释为日食现象;曾经神秘的闪电被物理学揭示为大气放电;中医的经络学说在现代生物电研究中找到科学依据。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人类认知存在阶段性局限,今天被视为“玄学”的事物,或许明天就会成为“科学”的一部分。爱因斯坦曾说:“我们能够体验到的最美丽的事物就是神秘,这是一切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源泉"。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更是模糊了科学与玄学的界限。量子纠缠现象中,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能瞬间影响对方的状态,这与传统物理学的定域性原理相悖,却与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访问中国时,就对《易经》中的阴阳思想表示惊叹,认为其与量子互补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生命科学领域,玄学与科学的边界同样模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晚年转向意识研究,提出了“惊人假说”,认为意识可能源于量子过程。这与东方传统思想中“心物一元”的观点遥相呼应。现代医学也发现,安慰剂效应证明人的意识能够直接影响生理状态,这为“意念影响物质”的传统观念提供了科学佐证。当前科学界对暗物质、暗能量的探索,或许正是科学向“玄学”领域拓展的最好例证。这些占据宇宙绝大部分成分的物质和能量,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通过其对可见物质的影响间接推断其存在。这与宗教中描述的“不可见世界”何其相似?难怪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会说:"在我看来,科学与宗教的界限正在消失"。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说“玄学是未被理解的科学”,并不意味着所有玄学现象都终将被科学解释,更不意味着可以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切玄学说法。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可重复、可验证,而玄学中确实存在大量无法验证的主观臆断。将二者简单等同,或者声称“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甚至将当前解释不了的大自然神秘归类于“上帝”或者哪个鬼神的杰作,都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既不盲目否定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也不轻信没有依据的玄学说法。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研究人体科学时所持的态度:以科学方法研究异常现象,既不轻易否定,也不轻易肯定。或许,人类认知的进步正是在这种张力中实现的——科学不断拓展边界,将曾经的“玄学”纳入自己的版图;而玄学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也终将在科学的光芒下显现其本质。

我尊重各种宗教信仰,但绝不相信有什么全知全能的“上帝”存在。杨振宁相信有“上帝”的存在,但他头脑中的“上帝”,与某些人理解的是不相同的。杨振宁头脑中理解的“上帝”,类似于中国先贤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是科学家永远不会研究完、研究透的真理,正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孜孜以求,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0 阅读:65

评论列表

Rong

Rong

2
2025-08-08 09:13

假以时日,研究量子纠缠放大n倍就是时空穿梭机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