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弥留之际,把第二十二个儿子、年仅五岁的幼子李元婴交到李世民手里,说:“好好照看你这个弟弟。” 李世民登基后,对李渊的态度颇为复杂。一方面要维持孝道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防范潜在的威胁。对于弟弟们,李世民采取了 “圈养” 方式, 给予丰厚的物质待遇,却严格限制他们参与朝政。 不过,李元婴却是个例外,因为他一出生就自带 “免战牌”,一来他太小了,二来,他出生时,玄武门之变已发生四年,李渊早就是太上皇了。 贞观十三年(639年),九岁的李元婴被封为滕王,食邑山东滕州。 李元婴的这个王爷很逍遥,即便后来年龄见长,也还是既不关心政务,也不热衷军事,只对亭台楼阁、绘画歌舞有浓厚兴趣。 李元婴在滕州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精美绝伦的滕王阁,他经常在滕王阁中设宴,邀请文人雅士吟诗作对,自己则在一旁抚琴作画,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李元婴的绘画天赋格外突出,尤其擅长画蝴蝶。他画的蝴蝶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当时人称 “滕派蝶画”。 李世民对李元婴这种 “不务正业” 的行为并未过多干涉。或许在他看来,一个沉迷艺术的王爷远比一个野心勃勃的王爷更让人放心。 朝廷每年给滕王的俸禄从未短缺,甚至在李元婴因为修建宫殿花费过多时,李世民也只是象征性地批评几句,转头又给了他更多的赏赐。 这种宽松的环境让李元婴的艺术细胞得到充分发展。他不仅擅长绘画,还精通音律和建筑设计。在滕州期间,他主持设计的几座园林建筑,将南方的婉约与北方的雄浑巧妙结合,成为当时园林建筑的典范。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对这位小叔叔的 “逍遥” 作风有些看不惯。为了让李元婴多少负起一些责任,李治将他调任苏州刺史,后来又改任洪州都督。 没想到,这次调动反而让李元婴的 “幸福指数” 更上一层楼。 到了洪州后,李元婴故技重施,又修建了一座新的滕王阁。这座滕王阁比滕州的更加宏伟壮丽,临江而建,登楼远眺可以尽览赣江美景。 李元婴在这里继续过着宴饮游乐的生活,完全把地方政务抛诸脑后。有官员劝谏他要以民生为重,李元婴却振振有词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当及时行乐。” 李元婴在官场上堪称 “摆烂” 达人,他经常无故旷工,把公务交给下属处理,自己则带着随从去游山玩水。 有一次,高宗派使者来考察地方官政绩,李元婴竟然带着使者一起打猎饮酒,把考察之事忘得一干二净。 使者回去后向高宗告状,李治哭笑不得。他知道这位小叔叔没什么野心,只是贪玩而已,于是也没多加责罚,只是下了道圣旨,语重心长地劝他 “收敛性情,勤于政务”。 李元婴接到圣旨后,表面上连连称是,转头就又去琢磨新的游乐项目了。 不过,李元婴虽然 “摆烂”,却也并非完全不近人情。他对下属颇为宽厚,从不苛责,而且出手大方,经常赏赐身边的人。因此,虽然他政绩平平,下属们对他却颇有好感。当地百姓也因为他不搞苛捐杂税,对这位逍遥王爷印象不错。 这种 “无为而治” 的执政风格,反而让李元婴任职的地方保持了相对稳定。 上元二年(675 年),李元婴又被调任隆州刺史,此时的他已经45岁,却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到了阆中后,李元婴又修建了一座滕王阁,继续着他的艺术创作和逍遥生活。 其实,李元婴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形势的精准判断。 李元婴深知自己作为李渊的儿子,本身就处于敏感位置。他刻意远离权力中心,沉迷于艺术和享乐,向当权者传递出 “我没有野心” 的信号。这种 “自污” 的策略,让他成功避开了一次次风波。 武则天掌权后,对李唐宗室进行了大规模清洗,许多王爷都没能幸免。而李元婴却因为 “声名狼藉”, 只会吃喝玩乐、毫无威胁,反而得到了武则天的宽容。她甚至觉得这个只会画画的王爷很有趣,偶尔还会赏赐他一些文房四宝。 李元婴的这种生存智慧,不仅让自己得以善终,也保护了家人。他的子女们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大多远离纷争,专注于文学艺术, 文明元年(684 年),这位逍遥了一辈子的王爷,最终在自己修建的滕王阁中安然离世。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也没有留下什么政治遗产,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朱高炽的11个后妃朱高炽这一生,说轻也不轻,说重也不重。他生在皇族最显赫的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