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俄乌战争,我们失去欧盟,以前我们面对美国打压,积极与欧盟活动,下单空客,似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08-07 12:18:08

有人说俄乌战争,我们失去欧盟,以前我们面对美国打压,积极与欧盟活动,下单空客,似乎打开另一个通道。如今俄乌战争,欧盟取代美国成为支持乌克兰的顶梁柱,倒逼美国开始转向,而我们与欧盟渐行渐远。     2025年8月,北约秘书长吕特宣布启动“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PURL)机制,虽然荷兰德国等国家已经响应,但法国却公开反对,认为这是“强买强卖”。   这种分裂,恰恰反映了欧盟在俄乌问题上的尴尬处境,既怕俄罗斯赢,又怕美国甩锅,更怕自己沦为“提款机”。     曾几何时,中国在面对美国贸易战、科技封锁时,积极与欧盟互动,签下空客大单,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试图在西方阵营中打开缺口,但俄乌战争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欧盟的安全焦虑被无限放大,北约重新成为欧洲防务的核心,而美国则借机强化对欧洲的控制。   2025年6月,北约海牙峰会强行通过决议,要求成员国十年内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并优先采购美国武器。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高喊“战略自主”,如今却不得不接受现实,欧洲在军事上仍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更讽刺的是,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策略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特朗普政府不再像拜登时期那样无条件支持,而是要求欧洲“分担责任”。   7月,美国突然暂停部分对乌军援,逼欧盟掏钱补位,8月初,特朗普甚至私下向普京发出“10天通牒”,要求俄乌谈判,否则加码制裁,这种操作实则是逼欧洲在安全和经济上进一步向美国靠拢。     欧盟一方面,它无法拒绝美国的压力,毕竟东欧国家如波兰、立陶宛仍将俄罗斯视为最大威胁;另一方面,德法等国又不想完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虽然欧盟暂停对美反制关税6个月,表面上是缓和贸易争端,实则暴露了欧洲的无奈,它既无法在安全上独立,又无法在贸易上硬刚美国。   对中国而言,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呢?过去几年,中欧关系曾因共同应对美国单边主义而升温,但俄乌战争让欧盟的外交重心彻底转向“大西洋同盟”。   2025年7月,欧洲议会通过“反强制工具”机制,原本针对中俄的贸易限制措施,如今美国也被列入“潜在目标”。   这表明,欧盟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的同时,也在试图保留一定的经济自主权,但问题是,这种平衡能维持多久呢。     如即的欧洲则陷入“安全依赖”与“财政负担”的双重困境,而中国则需要重新评估与欧盟的合作空间,当欧洲越来越被绑上美国的战车,中欧关系的回旋余地还剩多少?     或许,未来的国际格局不再是简单的“中美欧三角”,而是“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与“非西方世界”的博弈。   欧盟是否还能保持一定的战略自主,取决于它能否在安全与经济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否则它可能真的会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逐渐沦为美国的附庸。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