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拆除逸夫楼,不得不佩服李嘉诚不冠名的眼光!作为实业家和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建

千奈叶教学 2025-08-07 14:43:06

交大拆除逸夫楼,不得不佩服李嘉诚不冠名的眼光!作为实业家和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建了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很多都被拆除了!

和邵逸夫不同,李嘉诚这些年对内地的捐款,也高达数百亿元,相当大的部分都投向了教育行业。李嘉诚捐赠的学校和教学楼,从来不冠名。事实证明,李嘉诚先生确实有眼光?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有点唏嘘。毕竟“逸夫楼”这三个字,几乎成了国内校园里的标配。

随便走进一所大学,尤其是那些稍微有点年头的高校,十有八九能找到一栋挂着“逸夫楼”牌子的教学楼。

邵逸夫先生当年慷慨解囊,在全国各地捐建了六千多个教育项目,从小学到大学,从图书馆到实验楼,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这些楼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记忆,是无数学生上课、自习、谈恋爱的地方。现在突然听说交大的逸夫科技楼要拆了,心里难免有点不是滋味。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栋被拆的逸夫楼了。随着城市更新和校园规划的调整,不少早期建设的逸夫楼都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有的因为建筑老化,有的因为功能落后,还有的就像交大这样,是因为整体规划需要。

这些楼在当年可能是先进的教学设施,但几十年过去,教育理念变了,教学需求也变了,有些确实跟不上时代了。

邵先生当年捐建这些楼的时候,恐怕也没想到它们会有这么一天。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大额捐赠教育,李嘉诚的做法却完全不同。他捐的钱不少,光是汕头大学就投了上百亿,还有长江商学院、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等。

但你几乎找不到一栋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风格,和邵逸夫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回头看,这种不冠名的做法,确实显得很有远见。毕竟楼拆了,名字也就没了,但那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投入,比如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科研支持,这些东西是拆不掉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很多学校连像样的教学楼都没有。邵先生捐建教学楼,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而且那时候的慈善观念也比较简单,捐钱建楼,挂个名字,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留下了美名,可以说是双赢。

但时代在变,教育的需求也在变。现在的大学缺的已经不是一栋两栋教学楼了,而是更核心的东西,比如优秀的师资、前沿的科研、创新的教育模式。

李嘉诚的捐赠,恰恰就瞄准了这些更核心的领域。他捐的钱很多都用在了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这些看不见但更重要的地方。

这些东西虽然不像一栋大楼那样显眼,但对一所大学的长远发展来说,可能比几栋教学楼更有价值。

当然,这并不是说邵逸夫的捐赠方式就不好。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捐赠确实解决了国内教育的燃眉之急。

现在的教育慈善,可能更需要像李嘉诚这样,着眼于长远,投资于那些能够持续产生价值的地方。

这件事也让人思考,什么样的慈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是建一栋能屹立百年的大楼,还是培养一批能改变世界的人才?

可能两者都重要,但在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会有所不同。邵逸夫和李嘉诚,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慈善理念,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求。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知识、人才、精神,却会一直传承下去。或许这就是慈善的真正意义所在——不是留下一个名字,而是留下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0 阅读:97
千奈叶教学

千奈叶教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