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生

国际大碗说 2025-08-07 20:58:11

明万历年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花重金买了几根红薯藤,将其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 明万历二十一年的一天,菲律宾马尼拉,一位名叫陈振龙的福建商人正对着家信唉声叹气。这位来自福建长乐县的商人在南洋经商已逾十年,凭着精明头脑和诚信经营,在西班牙殖民者控制的菲律宾商界颇有声望。 但此刻,再多的金银也换不回故乡亲友的饱暖,陈振龙盯着窗外西班牙人庄园里郁郁葱葱的作物,忽然眼睛亮了起来。 陈振龙盯上的作物,是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 “朱薯”。在马尼拉郊外的种植园里,这种神奇的植物正舒展着心形的绿叶,饱满的块根在松软的泥土里悄悄膨大。当地土著和西班牙移民把它当主食,哪怕遭遇旱灾,只要埋下块根,几场雨后就能收获满满一筐。 更让陈振龙惊讶的是,这东西不挑土地,山坡、石缝都能扎根,产量更是比水稻高不少。 陈振龙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朱薯的种植方法,借着与庄园管事贸易的机会,旁敲侧击地打听栽培技巧。 西班牙殖民者对这高产作物看得极紧,颁布了严苛的禁令:严禁朱薯藤苗出境,违者格杀勿论。 陈振龙没有退缩。他想起幼年时听村里老人讲过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当年船队带着无数奇珍异宝远渡重洋,如今自己要带回去的,却是能救命的藤苗。 陈振龙悄悄找到一位熟悉的土著农夫,用高价换来了几根粗壮的朱薯藤。 这天,陈振龙的商船准备返航,港口的检查格外严格,士兵们拿着武器戳戳点点,连货箱的缝隙都要仔细查看。 陈振龙站在船头,看着士兵们检查其他商船时,把一位夹带私货的商人打得头破血流,手心的汗把船舷的栏杆都浸湿了。 儿子陈经纶低声说:“父亲,要不就算了,一旦被发现,可是要掉脑袋的。” 陈振龙摇摇头,指了指船尾的缆绳:“把心放进肚子里,咱们的‘货’在最显眼的地方。” 原来,陈振龙早已想好对策,将朱薯藤巧妙地编织在商船的缆绳里,外面再用桐油浸泡过的麻绳层层缠绕,翠绿的藤蔓藏在褐色的绳索中,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检查开始了,一个西班牙军官带着士兵登上商船。他们翻遍了货舱的丝绸瓷器,又检查了船员的行李,甚至用刀撬开了船板,却对船尾那捆不起眼的缆绳毫无兴趣。 当商船缓缓驶离马尼拉港时,陈振龙父子长出了一口气。 商船抵达福州港时,陈振龙顾不上休整,立刻带着藤苗直奔巡抚衙门。 时任福建巡抚的金学曾是个出了名的务实官员,正为赈灾之事愁得寝食难安。听闻有南洋高产作物能救饥荒,他半信半疑地召见了陈振龙。 陈振龙双手捧着用湿布包裹的藤苗,说:“金大人,此薯耐旱耐瘠,易栽易活,若能推广,可解闽地饥荒之困!” 金学曾看着那不起眼的藤蔓,考虑许久后,最终拍板:“好!本抚就信你一次,即刻试种!” 试种的日子里,陈振龙父子几乎住在了田埂上。他们按照在马尼拉学到的方法,将藤苗剪成小段,斜插在疏松的土壤里,早晚浇水施肥,连睡觉时都要支起帐篷守在田边。 福州的百姓听说巡抚在试种 “海外奇物”,都跑来围观,有人窃窃私语:“这藤条看着跟路边野草没啥两样,能当饭吃?” 还有人悲观地说:“要是能种出粮食,官府早种了,别是骗子吧?” 陈振龙不气不恼,只是每天细心照料。当嫩绿的新芽破土而出,渐渐舒展成茂密的藤蔓时,围观的百姓发出阵阵惊叹。 又过了几个月,到了收获的日子,陈振龙拿着锄头轻轻刨开泥土,一串串饱满的红薯露了出来,红皮黄肉,散发着清甜的香气。 金学曾亲自到场查看,当看到一株红薯竟挖出十几斤块根时,这位素来严肃的巡抚忍不住抚掌大笑:“好!好!陈振龙,你为福建立了大功啊!” 试种成功的消息传遍八闽大地。金学曾立刻颁布政令,在全省推广红薯种植,陈振龙父子则带着农技师走遍各州县,手把手教农民栽培技术。他们编写的《种薯法》详细记录了选种、扦插、施肥的方法,用通俗的语言告诉百姓:“此薯不择地,哪怕石缝墙角,只要有土就能活;此薯不择时,春种秋收,夏种冬收,一年可两熟。” 第二年春天,福建的山坡上、田埂边、甚至城墙根下,都种满了红薯。翠绿的藤蔓像绿色的地毯覆盖了曾经荒芜的土地,百姓们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红薯,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秋收时节,家家户户的地窖里都堆满了红薯,蒸红薯的香气飘满了村庄,孩子们捧着热乎乎的红薯啃得满嘴是泥,大人们则忙着将多余的红薯切片晒干,储存起来作为备荒粮。 陈振龙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想起偷运藤苗时的艰险,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没想到自己一时的善念,竟能拯救如此多的生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陈振龙的功绩,把红薯称为 “金薯”,在福州建起了 “先薯祠”,每逢收获时节,都有人带着新鲜红薯来祭拜这位 “红薯救星”。#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