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960年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遭遇了地方节度使的武装反抗,其中以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最为激烈。但赵匡胤凭借出色的军事策略、政治分化和对禁军的绝对掌控,迅速平定了这些叛乱,并借此巩固了新生政权。 1. 昭义节度使李筠之乱(960年4月-6月) 李筠是后周开国重臣,镇守潞州(今山西长治),控制山西、河北要地。他自恃资历深厚(赵匡胤曾是其下属),且对后周忠心耿耿。赵匡胤称帝后,他当众悬挂后周太祖郭威画像痛哭,并暗中联络北汉,意图反宋。 他拒绝谋士闾丘仲卿“西下太行山,占据洛阳、虎牢关”的关键建议,错失扼守中原咽喉的良机。与北汉结盟时,因当众感念后周恩德引发北汉猜忌,导致援军消极作战。 赵匡胤分进合击:命石守信、高怀德率军正面进攻,同时亲率禁军翻越太行山,甚至亲自搬石填路鼓舞士气。速战速决,仅用两个月攻破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退守孤城后自焚而死。 2.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乱(960年9月-11月)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外甥,原禁军统帅,与赵匡胤平级。因被剥夺兵权、调离扬州而疑惧。他本欲主动归顺,但赵匡胤拒绝其入朝,并调其至青州,逼其造反。李重进派亲信翟守珣联络李筠,但翟叛变投宋,假意劝李重进“暂缓起兵”。南唐因其势弱拒绝结盟,内部将领安友规出逃,李重进怒杀数十军官导致众叛亲离。 平定李筠后立即亲征淮南。扬州无险可守,宋军一月破城,李重进举族自焚 多数节度使如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保义军节度使袁彦等选择暂不行动。赵匡胤通过加官进爵(如升李筠为中书令)和政治安抚稳定人心。袁彦曾厉兵秣马意图反抗,但赵匡胤派潘美单骑入城劝降,最终袁彦主动入朝归顺。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961年),逐步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元老兵权,改授虚职节度使,彻底消除内部隐患。
公元231年秋,当“车骑将军张郃于木门道中伏阵亡”的消息传到魏都后,皇帝曹睿大惊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