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全球宣告,火箭军导弹即使遭遇全频电子干扰,依然可以精准命中目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央视曝光的画面里,火箭军发射控制室所有电子屏幕都变成了一块块“马赛克”,看起来像老电视信号被破坏的样子。 说白了,这就是模拟了“全频电子干扰”的效果。什么叫全频?就是说,不管你是用卫星、雷达、短波、长波、光波,几乎所有通信和导航频段,统统都被一股强大的电磁波干扰瘫痪了。 这种干扰的级别,是在战场上能把雷达变成瞎子,导航系统像没头苍蝇的程度。 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种环境下,画面里唯一亮着的,是一个绿色的“抗电磁干扰测试通过”的指示灯。更关键的是,导弹还是准时发射,而且成功命中了一个移动靶船。这种表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能力。 要知道,别国在类似场景下,可真不一定扛得住。比如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不少巡航导弹就曾因为乌军的电子压制干扰,飞错了方向,甚至偏离目标几公里。那种结果,说白了就是“打了个寂寞”。 那问题来了,中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难道真的靠几项黑科技?其实不止如此,这是体系作战能力的体现。 比如红箭-10这种导弹,压根不用电磁波来传输图像和控制指令。它是靠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缆,把导弹和操作员连接起来,图像和命令都走光纤。不怕干扰、不怕压制,就算遇到核爆电磁脉冲也不会中断。这个技术本身就让“电子干扰”变得无效。 这个听起来很科幻,但咱们早就用上了。量子加密通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别人一旦试图监听,信息就会自毁”,敌人压根拦不住,也破解不了。 2025年印巴冲突时,巴基斯坦就用中国的量子加密数据链路把印度电子战部队的干扰源给反定位了,结果导弹反过来精准打击了发射干扰的那架战机。 像霹雳-15、红旗-9BE这类导弹用的都是最新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不仅能看得远、锁得准,还能自动切换频率、识别干扰源,从而绕过或压制敌方干扰。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砸下重金给战机装上先进电子吊舱,最终还是被击落的原因——中国导弹根本不吃这套。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中国军队作战体系的升级,现代战争不再是“打一炮走人”,而是一个链条式的系统工程。中国火箭军之所以能在极端干扰下完成任务,靠的不光是导弹本身厉害,而是从预警到打击,每一个环节都提前准备好了“B计划”。 比如,雷达被干扰了,怎么办?靠天上的预警卫星、无人机和侦察机组成的“天网”提供实时情报;通信链路被切断了?马上启用备用光纤线路或北斗短报文来发送关键指令;就算主链路都崩了,量子通信也能确保最后一公里的信息传达。 2024年西北戈壁的一次实战演练中,火箭军在发射准备阶段突然遭遇全频干扰,结果90秒内就切换到备用链路,指挥系统恢复正常,导弹照常起飞命中目标。 2025年南海的一次演习中,东风-26同样在强干扰环境下,通过北斗短报文接收指令,成功击中远距离的移动靶船。 这说明啥?说明我们的导弹不是“靠运气打中”,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打中”。 这套“干扰免疫系统”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实实在在在战场上立住了脚。美国五角大楼都公开承认,中国的霹雳-15对F-22、F-35形成了巨大威胁,紧急上马AIM-260项目来追赶。而欧洲媒体也在反思,“流星”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已经落伍,需要重新设计。 更现实的例子,是军贸市场的反应。巴基斯坦用霹雳-15打出了实战战绩,给中国导弹做了免费广告。埃及、沙特这些国家也纷纷表示了采购意愿,连美国的一些盟友都开始悄悄评估是否要引进中国技术。 而中国之所以能把这套系统玩转,靠的不是“天降技术”,而是扎扎实实的工业体系——从稀土提取到芯片制造,从雷达组件到量子通信模块,几乎全部自己能造。别人还在为一个导弹发动机的双脉冲烦恼,中国已经开始测试射程300公里的新型号霹雳-17了。 火箭军这次展现的,不只是一次成功的导弹试射,而是一整套对现代战争认知的升级。在“信息为王”的新时代,单靠武器威力早就不够了,能不能打穿敌方干扰,能不能在极端环境下稳住节奏,才是真本事。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枚导弹打中了目标,而是一个国家在科技、工业、军事体系三方面同时跑到了世界前列的体现。
美国在澳大利亚部署了暗鹰导弹。那些嘲讽美国高超声速导弹的军盲可以闭嘴了。先说暗
【3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