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10月8日深夜,57岁雍正突然死在距京20公里的圆明园,从得病到死亡,就一天时间,事出突然,群臣毫无准备,园内乱成一锅粥,不是因为皇帝死了悲伤过度,而是册立新君的诏书找不到了。 这乱可不是没道理的。那会儿的清朝,不像前朝那样早早把太子名分定下来,雍正帝自己就是从九子夺嫡的血雨腥风里走过来的,知道皇子争储能把朝堂搅得鸡犬不宁。所以他发明了个“秘密立储”的法子——生前不公布谁是太子,只写好两份遗诏,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自己带着,等驾崩了,让大臣们把两份拿出来一对,对上了,谁就是新皇帝。 可这会儿雍正死在圆明园,不是宫里。大臣们慌里慌张地跑到乾清宫,搬梯子上去够匾额后面的盒子,打开一看,确实有份遗诏,写着让弘历继位。可按规矩,得有两份对得上才算数啊,另一份在哪儿?雍正贴身带着的那份,怎么找不着了? 当时有个老臣叫张廷玉,是雍正最信任的人之一,他记得雍正说过,另一份遗诏可能放在圆明园寝宫的一个小柜子里。一群人又疯了似的跑回圆明园,围着雍正住过的屋子翻箱倒柜。太监们吓得直哆嗦,宫女们手忙脚乱地帮着搬东西,连床底下都没放过。张廷玉毕竟见过大场面,他定了定神,让大家别乱,仔细想想雍正平时最爱在哪待着。 有人想起,雍正晚年总在圆明园的“九州清晏”殿批奏折,有时候累了就直接在旁边的暖阁歇着。大家赶紧涌过去,暖阁里有个带锁的木柜,看着不起眼。张廷玉让人找来钥匙,“咔哒”一声打开,里面果然放着个黄绸子包着的盒子,打开一看,正是另一份遗诏,上面的字和乾清宫那份一模一样,清清楚楚写着“传位于皇四子弘历”。 两份遗诏一对上,所有人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刚才还乱糟糟的圆明园,一下子安静了不少。大臣们赶紧安排人去通知弘历,让他赶紧过来主持大局。弘历接到消息,连夜从城里赶到圆明园,对着雍正的灵柩磕了头,就算是正式继位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说起来,雍正这“秘密立储”的法子,还真挺管用。要是没这规矩,他突然驾崩,皇子们肯定得争起来,朝堂一乱,老百姓的日子就得受影响。就像这次,虽然遗诏一时找不着,可因为有制度在,大家知道该按什么规矩来,就算慌了神,也没乱了方寸,最后顺顺当当把新皇帝扶上了位,没出什么乱子。 这事儿也能看出来,做事情提前想好规矩、定好章程有多重要。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咱们平时过日子,遇到突发情况不可怕,怕的是没章法。雍正虽然在位时间不算长,可他这一个制度,就给清朝安稳过渡打下了好基础,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了个有用的经验。
1735年10月8日深夜,57岁雍正突然死在距京20公里的圆明园,从得病到死亡,
历史趣闻社
2025-08-08 00:37: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