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宣布,把印度输美商品关税提高到50%,比几天前的25%硬生生再翻一倍。白宫理由摆得明明白白:印度拒绝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就是在“资助战争”。美国指控印度不仅自己买,还转手倒卖,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这不是外交试探,而是直接开打。印度随即爆出强硬回应,三连否定直指美国玩弄双标——当初是华盛顿鼓励印度买俄油,如今又借口加税,这种反复变脸,印方根本不买账。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这一刀,精准砍在印度经济命门上。2024年美印贸易逆差高达458亿美元,印度18%的出口集中在美国市场,纺织、海鲜、药品三大产业全线受创。经济学家直言,出口暴跌40%-50%只是起点,失业潮可能席卷数百万底层工人。 真正刺痛新德里的,不是数字,而是选择性制裁的羞辱。明明中国才是全球最大俄油买家,美国却不敢碰中国,偏挑印度下手。核心原因很简单:中国掌握关键稀土资源,而印度没有。中方一旦断供,美军工直接瘫痪。这就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政策区别。
印度很快释放出应对信号。莫迪将于8月31日赴华参加上合峰会,这也是自中印边境冲突以来他首次访华,节点选得极为敏感。更早前,他还将在日本短暂停留,意图在亚太构建另一种“缓冲姿态”。 但中国没有义务替印度化解危机。中印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从边境冲突到经济脱钩,莫迪想通过一次峰会重建互信,这种算计中国不会接盘。更何况,印度此前在“印太战略”中一再配合美方动作,连边境演习都踩着中国节奏。 印度不敢断俄油,才是整个事件的底层逻辑。80%石油依赖进口,俄油打折30%,这不是选边,是保命。即便国企暂停采购,私营企业依然在执行合同。美国可以施压,但改变不了印度的能源现实。 问题已经摆明:美国想用印度做棋子,但从不给实权;印度想用中方做缓冲,却不想付出代价。中方的立场很清楚——合作可以,条件摆上桌。印度想得到战略空间,就要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不是喊口号,不是做姿态。
莫迪此时访华,是转向,还是借势?中国到底该不该“接这个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