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2000发动机获得突破后,俄罗斯终于死了和我们合作研发C929大飞机的心。因为俄罗斯人以前一直希望我们的C929大飞机能够使用他们家的PD-35发动机,这样以后C929大卖的时候,他们也能靠着发动机发一大财。而且俄罗斯人还打算靠着和中国合作,拿到一些客机制造、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从而帮助俄罗斯打造自己的宽体大飞机。 今年1月,国产长江-2000发动机完成了300小时极端环境测试,这意味着它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经经得住严苛考验。 就在这之后不久,中俄联合研发宽体客机的“CR929”项目正式更名为“C929”,那一个字母的消失,其实就是俄罗斯退出的信号。 对外看似突然,其实这一步俄罗斯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因为发动机这场较量,他们已经输了。 当年2017年,中俄签署合作协议时,双方都有自己的打算。对中国来说,那时候刚刚完成C919的首飞,宽体客机是全新的领域,和俄罗斯合作,能在更短时间里积累经验,少走弯路。 俄罗斯的算盘则更直接,他们希望C929用他们的PD-35发动机,这样未来飞机卖得越多,他们的发动机就能跟着卖,赚得越多。 同时,他们还打算借着这个合作,拿到一些中国在航电、飞控、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技术,为自己将来造宽体客机打基础。 问题是,这种各怀心思的合作,一开始就埋下了麻烦。俄罗斯习惯用自己老旧的设计,比如伊尔-96的中央翼盒,中方则想用整体成型的碳纤维翼梁来减重。 标准体系上,俄方更倾向沿用苏联时期的ГОСТ,而中方坚持要按国际主流的适航认证来做。就连成本预估,双方差距也很大。 真正让合作走到尽头的,还是发动机。PD-35虽然是俄罗斯重点研发的型号,但核心机技术来自上世纪的D-18T,性能提升空间有限,推重比和耐高温能力都不够理想。 相比之下,长江-2000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更高的指标,不仅推力更大、推重比更高,还用上了第四代单晶涡轮叶片、主动间隙控制系统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燃烧室这些关键技术,巡航油耗和大修间隔的表现都更好。 外部环境也让俄罗斯雪上加霜。2023年欧盟的第11轮对俄制裁,直接切断了PD-35近一半的精密零部件供应,项目陷入停滞。 更让中方无法接受的是,俄方后来还提出在C929上用美国霍尼韦尔的辅助动力系统,这和中国坚持的国产化路线完全冲突,一旦同意,整机供应链风险会大幅增加。 等到长江-2000顺利通过测试,俄罗斯自己也清楚,再坚持下去意义不大。 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的内部报告直接承认,长江-2000的推力和可靠性全面超过了PD-35,继续绑定发动机合作“既无技术价值,也不划算”。他们干脆把PD-35转向自家伊尔-96的后续机型,主攻国内市场,不再寄望从C929分一杯羹。 虽然合作终止,但对中国来说,这几年并不是白忙活。发动机、复合材料、作动系统、适航数据等领域都得到了加速突破,全产业链的自主能力更强了。 可以说,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试探和互取所需,只是最后中国凭借自己的技术进步,让主动权握在了自己手里。 如今的C929已经是完全独立的项目,预计2030年首飞。俄罗斯的离开,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分手,而是中国在发动机这一关键环节取得领先后,合作模式自然发生的变化。 等到那一天,大飞机飞上蓝天,它将不再依赖别人的核心技术,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全球市场的竞争。
中国长江-2000发动机获得突破后,俄罗斯终于死了和我们合作研发C929大飞机的
栗頿聊
2025-08-08 15:17: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