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兴隆山:陇右名山的兴衰与变迁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处山川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榆中兴隆山便是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它不仅是自然的瑰宝,更是道教文化的圣地,其兴衰变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文明的传承。 兴隆山,作为西北地区与崆峒山齐名的道教名山,距离甘肃省会兰州不足五十公里。它属于祁连山东延的余脉,被东北向的兴隆峡河一分为二,形成了东山和西山。东山即兴隆山,最高峰为九子坪;西山是栖云山,最高峰为羊寨北,两座山峰的最高峰均在三千米以上。兴隆峡河蜿蜒穿过两山之间,造就了“春华、夏幽、秋艳、冬寒”的四季美景,无论何时前来,都能领略到它独特的秀丽风光。 兴隆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历代都有高士高道在此隐修。然而,真正让兴隆山成为道教十方丛林并闻名中外的,是悟元子刘一明。刘一明在此募化建成了18类81处庙观阁台,极大地丰富了兴隆山的道教文化内涵。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如今仅存17处道教宫观,但这些建筑依然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刘一明时期修建的桥、境、梯、炉等人文景观共计4类6处,现存的只有改造后的三座桥,它们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此外,刘一明时期的13类27处山峰石泉等自然景观,也成为了兴隆山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 其中,兴隆山握桥,又称云龙桥,是兴隆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桥最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邑人唐铭筹资修建,原名“唐公桥” ,后被洪水冲毁。嘉庆八年(1803年),邑人李醇和再次主持重修,并取“迎拜善士”之意,将其命名为“迎善桥”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座古老的桥,它再次遭受洪水的侵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布政司拨银一千余两,再次重修。当时的榆中知县陈昌“以其桥架栖云、兴龙两山之间,取两山通气之意”,将其改名“云龙桥”。这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造型优美,宛如一道彩虹横跨在兴隆峡河之上,成为了兴隆山最佳的八处胜景之一。 然而,兴隆山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先是“破四旧”运动,对兴隆山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后来部队驻山,拆毁了东岳台;最后,榆中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拆除兴隆山部分庙观,用于修建县革委大院。1968年,县革委在决定拆毁兴隆山庙宇时进行了调查,当时栖云山有宫观44处543间,兴隆山有庙宇18处235间,总计62处778间。到了1971年,化肥厂和文化馆几乎将所有宫观庙宇拆尽。据权威资料记述,文革中榆中县兴隆山清代72座庙宇被全部拆除,山上所保存的碑记、壁画、书板等也被当作“四旧”统统砸毁或烧毁,兴隆山的文化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980年,为了发展旅游业,榆中县政府决定重新整治兴隆山诸景点,并拨款1.3万元重修兴隆山卧桥。1981年,因桥身倾斜,政府再次拨款改建,将其改为混凝土结构,并维修了桥廊和桥亭 ,使得这座古老的桥梁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兰州市园林局重新彩绘此桥,将陈昌所题的对联删字后,由甘肃书法协会副会长赵正书写,悬于亭前,为这座桥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 兴隆山的故事,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传奇,是历史兴衰的见证。它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寄托着未来的希望。在新的时代里,兴隆山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甘肃榆中兴隆山:陇右名山的兴衰与变迁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处山川都承载着岁月的故
只能不撒可可
2025-08-08 20:55:45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