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陕甘宁已经不安全,毛主席调陈赓协助彭老总保卫陕甘宁,陈赓先是沉默,接着对毛主席说:“主席,你调我回来,不够英明!” 当时,胡宗南带了几十万大军,从南向北进攻陕甘宁,阎锡山也率部从东向西挤压,而这时,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只有区区两万人。 面对胡宗南、阎锡山的大举进攻,彭德怀手上的兵力严重不足,很难同时应对多路敌军。 为了减轻彭德怀的压力,毛主席决定,调陈赓的第4纵队西渡黄河,驻守在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处。 这样一来,陈赓的4纵,不仅可以扼住东面的阎锡山,还可以挡住西面的胡宗南,到了那时,彭德怀和西北野战军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 毛主席的这一决定,也是从全局考虑。 但陈赓却有不同的观点。 身经百战的陈赓认为,西渡黄河,是消极防御。 陈赓的计划是,南渡黄河,主动出击。 当时,刘邓大军已经挺进大别山,陈毅和粟裕带领的部队,也已经进入鲁西南,并主动发起进攻。 如果陈赓率部南渡黄河,进入河南西部,就可以往敌人的胸口上再插一刀。 到了那时,陈赓带领的4纵,将和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形成3路夹击中原的“品字型”攻势,从而彻底打乱蒋介石的部署。 比起消极防御,陈赓更喜欢主动出击。 因为不赞同毛主席“西渡黄河”的计划,陈赓就没有率部保卫陕甘宁,而是孤身去见了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住所,陈赓发表了观点:“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回来,不够英明。” 毛主席一怔,问道:“此话怎讲?” 陈赓解释:“保卫陕甘宁,就应该就近调兵,调我过来,是大材小用,4纵就应该发挥机动突击优势在外线歼敌,而不是固守。” 听了陈赓的话,毛主席突然拍了桌子,气道:“调你回来,不是为了保护我的!陕甘宁兵力空虚,你距离最近,却调不动,难道要把中央送给蒋介石?” 片刻后,陈赓还没说话,毛主席却笑了:“实话告诉你吧,中央已经改变了计划,你和中央想到一起了!豫西确实是空档,你率4纵南渡黄河,可西击潼关,东援刘邓,背刺胡宗南,配合陕北战场。中央背水一战,需要外线的胜利才能化解,你到豫西后,可要好好打几个大胜仗,别让我失望。” 虽然采纳了陈赓率部南渡黄河的提议,但毛主席知道,西北野战军面临的压力太大了,两万多人,就要面对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 所以毛主席就提出,在陈赓率部南渡黄河前,先配合彭德怀打一仗,以此减轻彭德怀的压力。 陈赓思索少许,也没有拒绝。 1947年5月,榆林战役打响。 在榆林战役中,陈赓就带着4纵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并歼敌6000多人,榆林战役的胜利,大大缓解了西北野战军的压力。 在榆林打了胜仗后,陈赓没有闲着,而是马不停蹄率部南渡黄河,进入豫西。 进入豫西后,陈赓带领的太岳兵团,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取得了歼敌3万的骄人战果,并建立了豫陕根据地。 胡宗南听说陈赓出现在了豫西,并在半个月内消灭了三万国军,顿时就慌了,连忙派兵支援豫西,这样一来,胡宗南在陕甘宁的兵力就有所减少,西北野战军面临的压力也得到了减轻。 就在陈赓率部挺进豫西的同一时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和粟裕率部在山东战场主动出击。 刘邓大军、陈粟大军,还有陈赓带领的太岳兵团呈现“品字形”攻势,3支部队,就像3把尖刀一样直插敌人心脏,直接减轻了陕甘宁的压力。 事实证明,陈赓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为解放战争打开了新的局面。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947年,陕甘宁已经不安全,毛主席调陈赓协助彭老总保卫陕甘宁,陈赓先是沉默,接
碎星
2025-08-09 18:04:06
0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