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春天》荡气回肠,郭沫若大才!“科学的春天”准确指向1978 年,不过建国初期,1950年前后开启的阶段为我国科技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核心领导与研究机构,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政府积极号召海外学子回国投身建设,像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理念,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涵盖了工业、农业、国防等多个重要领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此期间,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等。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则实现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标志着“科学的春天”真正来临。 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讲话,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两个重要论断从根本上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解除了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枷锁,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大会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657项优秀科技成果,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欢呼“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表述迅速传播,成为当时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心声,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1950年前后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起步阶段,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节点,正式开启了“科学的春天”。
《科学的春天》荡气回肠,郭沫若大才!“科学的春天”准确指向1978年,不过建国
书影谈谈
2025-08-10 00:43:10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