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光(1910—1935)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军事领袖、杨靖宇将军最倚重的参谋长,

史迹奇闻号 2025-08-10 11:56:24

李红光(1910—1935)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军事领袖、杨靖宇将军最倚重的参谋长,被誉“抗联第一骁将”。[祈祷][祈祷][祈祷] 1910年生于朝鲜京畿道龙岩洞贫农家庭,日据时期因不堪压迫,1926年随父母迁居吉林伊通县流沙咀子。目睹地主勾结日警欺压佃农,16岁组建青年同盟会,发动减租斗争。 1927年加入朝鲜共产党(1929年转入中共),任磐石中心县委委员。以教师身份掩护,在双阳、伊通组建7个党支部,发展80余名党员。九一八事变后,率朝鲜族农民砸毁吉海铁路日资工段。 1932年6月,与孟杰民等创建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南满首支中共武装),任教导队政委。独创“木炮战术”:掏空树干裹铁箍填火药,伏击日军军车。 1933年说服土匪“常占”合兵,智取内应攻克呼兰镇,缴枪20余支。 1933年9月:部队整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任师参谋长(时年23岁)。协助杨靖宇制订“三快战术”(快集中、快突击、快分散)。 1934年4月三源浦大捷:佯攻凉水河子诱敌,主力奔袭百里端掉邵本良老巢,缴获电台。 1934年8月兴京突袭:率部化装伪军混入县城,十分钟控制军火库,夺枪80余支。 1934年11月率一师主力南征,穿越日伪三道封锁线,将游击区从磐石扩至桓仁、兴京(今新宾)、本溪,建立辽东三角抗区,部队由300人增至800人。 部队朝鲜族占70%,严令“汉朝一家”,教战士汉语版《国际歌》。吸纳汉族矿工组建铁血少年营(12-16岁),培养出安昌勋等抗联将领。 在本溪老秃顶子、桓仁老岭首创地下医院、被服厂,储藏粮盐于树洞岩穴,为杨靖宇后期密营网络提供范本。 1935年5月11日,率部返回桓仁根据地途中,于兴京老岭沟遭遇日伪军200余人伏击。为掩护部队转移,亲率机枪班抢占制高点阻击,身中三弹仍坚持指挥。临终前将手枪与地图交警卫员金周贤:“交给杨司令…继续打!”终年25岁。 遗体被日军解剖验证身份,照片登载伪满报纸“示威”。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设“李红光支队”(朝鲜族劲旅,后改编为四野166师)。 2014年入选首批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位列杨靖宇、赵尚志之后。 朝鲜出版《李红光传》列为中学教材,平壤革命博物馆陈列其战刀复制品。 辽宁新宾县老岭沟立殉国纪念碑,碑文刻杨靖宇悼诗:“鲜血洒处必开花,一人倒下万人起”。 培养的87名少年兵中,21人活到抗战胜利,成为朝鲜人民军骨干。 吉林话剧《雪域红光》再现其跨民族统战智慧,警示:“分裂是死路,团结有生天!” 李红光以朝鲜族之躯血沃中华,其“木炮破钢甲”“少年营育英杰”的创举,彰显绝境中的战争智慧。牺牲时怀中紧握的辽东地图,标注着未竟的理想——“以团结之火,燎殖民之原”。今中朝边境的每一缕雾霭,仍低吟着这位青年参谋长的誓言:“枪可折,图不可失;血可流,路不能断!” #记录我的2025#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0 阅读:10
史迹奇闻号

史迹奇闻号

启航出发,探寻历史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