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陈佩斯或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耗尽十年心血打造的电影《戏台》,会在票房战场上被一部动画电影单日1.8亿的票房狠狠“打脸”。截至8月8日,这部脱胎于同名话剧的作品上映七天累计票房3.2亿,而同期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不仅单日票房碾压,总票房更以破10亿的势头直冲暑期档前列。 一、艺术坚守与市场狂欢的碰撞 《戏台》延续了陈佩斯话剧版“宁唱破嗓不丢范儿”的风骨,以民国戏班为舞台,用京剧唱腔与黑色幽默交织出一曲传统艺术的挽歌。影片豆瓣评分8.9分,人民日报评价其“将戏剧与电影的结合点延展到新高度”。然而,当40岁以上观众占比超过40%的《戏台》在影院回荡着“戏比天大”的台词时,隔壁放映厅的《浪浪山小妖怪》正用连珠炮式打斗和网络热梗,让18-25岁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这部改编自《中国奇谭》的动画电影,猫眼评分高达9.2分,被央视新闻称为“神话现实主义的创新表达”。 这种代际审美差异在票房数据上尤为刺眼:《戏台》上映首周场均人次仅12人,而《浪浪山小妖怪》场均人次高达28人。有观众直言:“带父母看《戏台》时他们频频点头,可女儿拉我看动画时,满屏的‘打工人’梗让我完全摸不着头脑。”这种割裂感,恰如网友评论:“老爷子输的不是片子,是Z世代对爽点的执念。” 二、票房之外的艺术博弈 面对票房争议,陈佩斯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他在路演中90度鞠躬致谢的画面,与影片中戏班班主“哪怕饿死也要保住戏园子”的台词形成互文。这种艺术坚守在专业影评人那里得到共鸣:“《戏台》的镜头语言虽保留话剧痕迹,却让京剧美学在大银幕上焕发新生。” 反观《浪浪山小妖怪》,其成功并非偶然。影片将《西游记》中无名小妖的逆袭故事,与当代年轻人的职场焦虑、身份认同深度绑定。人民日报评价其“为经典赋予新生命力,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看见自己”。这种“小人物叙事”不仅斩获13.59亿的预测票房,更引发罗翔等学者对“冒名顶替罪”的法律探讨,形成破圈效应。 三、代际鸿沟下的行业启示 暑期档的这场票房之争,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层变革。当《南京照相馆》以45.5%的40岁以上观众占比“出圈”时,《浪浪山小妖怪》用“小猪妖”形象打破动画低龄化标签,证明年轻化叙事同样可以承载深刻主题。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指出:“暑期档影片正在摆脱类型化束缚,寻求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契合。” 这种变革在资本层面同样显著。《浪浪山小妖怪》背后的上美影团队,将水墨动画技法与现代光影结合,用1800组镜头打磨出“新国风美学”;而《戏台》则通过话剧IP改编,探索传统艺术的影视化表达。两种路径虽不同,却共同印证了人民日报的观点:“扎根生活沃土,才能引发观众共鸣。” 结语:艺术与市场的永恒命题 当陈佩斯在采访中坦言“票房不是衡量高度的标杆”时,《浪浪山小妖怪》导演于水也在反思:“动画的想象空间更大,但创作周期慢的劣势必须面对。”这场票房博弈没有绝对赢家——《戏台》守住了艺术尊严,《浪浪山小妖怪》打开了市场新局。或许正如环球网的评论:“西游故事的新入口,不在票房数字里,而在每个观众的共情中。” (信息来源:央视频《单日票房同比翻倍!口碑佳作支撑暑期档影市一路走高》、人民网《新表达 新空间(艺文观察)》、环球网《打开西游故事新入口——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
陈佩斯的《戏台》票房3亿,可算下来制片方手里并没剩下多少——影院分走52%,再扣
【8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