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他曾担任清朝海军的最高统制(总司令),后来成为民国海军总长,再次晋升为国务总理。 萨镇冰1859年出生在福建福州,家里不算富裕,小时候靠叔父养大。11岁那年,他考进福建船政学堂,学航海技术,187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地方是清朝最早的海军学校,培养了一堆海军人才。1877年,他被派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学了三年舰船设计、战术指挥,跟严复、方伯谦是同学。在那儿,他见识了西方海军的先进装备和体系,脑子里装满了要把中国海军搞强的念头。1880年回国后,他一头扎进清朝海军建设,从南洋水师的炮舰大副干起,步子迈得挺扎实。 回国后,萨镇冰在北洋水师崭露头角。1886年当上“威远”炮舰管带,1888年升参将,带兵训练很有一套。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驻守威海卫日岛炮台,拼了命指挥火炮抵抗日军,守了11天,最后还是顶不住,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场败仗让他刻骨铭心,眼睁睁看着舰队沉没,日军还在旅顺屠杀平民,国耻这俩字狠狠砸在他心上。战后他被革职,灰溜溜回了福州,但那股不甘劲儿一直没散。 甲午战争不光是他个人的挫败,也是中国海军的转折点。北洋水师曾是亚洲顶尖舰队,结果被日本打得稀巴烂,清朝的海防梦碎了。萨镇冰从这场惨败里看清了落后挨打的道理,也明白了光有装备没用,指挥、训练、战略都得跟上。这教训后来成了他推动海军现代化的动力。 1896年,萨镇冰复职,管过吴淞炮台,又带“海圻”巡洋舰巡海。1909年,他当上清朝海军大臣,带着载洵跑欧洲考察,订购新舰,想把海军整顿起来。那时候清朝已经摇摇欲坠,他还想着怎么升级装备、培养人才,算得上有点理想主义。辛亥革命后,他没死守旧政权,转而加入民国,1917年、1919年两度当海军总长,1920年还干了阵子代理国务总理。 他在民国海军里干得也不轻松。军阀混战,经费短缺,海军发展磕磕绊绊。但他没闲着,推动过舰船更新,搞过人才培养,还主张全国海军统一指挥。这期间,他的英国经验派上用场,引进了些西方海军的管理办法,比如训练制度、舰队编制啥的。虽然效果有限,但这些努力给后来海军重建攒了点家底。 到了抗日战争,萨镇冰都70多岁了,还跑去南洋、四川、贵州、湖南这些地方演讲,号召大家抗击日本。他1933年支持十九路军搞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当过主席,喊着要抗日。那时候他已经不是啥大官,但这份心气儿没丢。抗战胜利后,他没退下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当了全国政协委员,90多岁还关心国家建设,挺硬朗的。 1951年志愿军攻占汉城,对萨镇冰来说是天大的事儿。57年前,甲午战争里汉城失守是国耻的起点;现在,中国军队打回去,把美军赶过“三八线”,这翻身仗让他等了半个多世纪。他写的那首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满满的都是感慨。那一刻,他不光是为志愿军骄傲,也是在为自己几十年的坚持找个安慰。 这胜利跟海军没直接关系,但萨镇冰看在眼里,觉得这是国家强大的信号。他晚年常跟人聊志愿军的战绩,还关注新中国海军的发展,像“东海舰队”成立这些事儿,他听了都特高兴。他的想法很朴实:中国海军要强,国家就得强。 说实话,萨镇冰在位时,中国海军没啥大起色。清朝末年国力不行,民国时期内乱不断,他再有本事也扭不过大环境。但他干的事儿不是没用。早年在英国学的技术和管理,他带回国后传给了不少人,像福建船政学堂出来的学生,好多都成了海军骨干。他还推动过几次舰船更新,虽然规模不大,但好歹让海军没彻底瘫掉。 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他从甲午战败里爬出来,没放弃,几十年来一直惦记着海军建设,这股劲儿感染了后人。新中国成立后,海军重建时,老一辈常提萨镇冰,说他是榜样。他的经历告诉大家,海军不只是船和炮,更是国家的脸面和底气。 新中国海军从1949年起步,1950年就有了海军司令部,后来东海、南海、北海舰队陆续建起来。萨镇冰活着时没看到太多成果,但他早年的人才培养和现代化思路,间接帮了忙。比如他重视训练和纪律,这在新中国海军里也有体现。现在的海军早就不是当年的北洋水师,能造航母、护海疆,跟萨镇冰那时候比是天壤之别。但他那句“终有扬眉吐气天”,听着还是挺带劲儿的,像是在说,只要不放弃,总有出头那天。
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
历史趣闻社
2025-08-11 00:25:53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