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机图。元代因陀罗画,楚石梵琦题字。日本国宝。
中国传统上对禅僧的艺术作品并不重视,很多就失传了,但是日本古代僧人为了验证禅宗的正统传承,认真保留了很多作品。禅机图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例子,根据图5的题记,作者叫壬梵因,以佛慧净辨圆通法宝大师的身份,得授汴梁祐国大光教寺住持。日本15世纪室町时代所撰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对他的记载是:“因陀罗,天竺寺梵僧”,所以认为作者叫因陀罗,是个西域人。但是根据画风和主题来看,作者对禅宗和水墨画理解极为深入,我估计他就算是西域人,应该也是像萨都剌或高克恭那样世居中原的西域人。
从艺术角度看,因陀罗画风是南宋梁楷“减笔”风格的后继,人物面目清晰,衣纹粗略,统称叫做“梁楷因陀罗风格”,所以日本讲谈社1975年出版的《水墨美术大系》第4卷,将因陀罗与南宋梁楷编为一册。
因陀罗现存的六件作品都在日本,都是风格统一的“禅机图”,可能是一个册页拆分的。其中五幅公开收藏都被列为日本国宝。学者川上泾将其划分为三个主题:东京静嘉堂美术馆藏《智常禅师图》(图1)与畠山纪念馆藏《李渤参智常图》(图2)中禅师与俗家人的问答称“禅会画”;石桥美术馆藏《丹霞烧佛图》(图3)这样禅僧间的问答称“祖会画”;根津美术馆藏的《布袋蒋摩诃图》(图4)和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寒山拾得图》(图6)则属于“散圣画”,不在正统祖师序列之内。
我们能得知画作主题,是因为画面上有元代后期禅宗领袖楚石梵琦的题诗,其行书有赵孟頫之风,跋尾钤“楚石”白文方印。第一幅唐代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和张籍张水部的故事已经失传,第二幅的内容是江州刺史李渤向智常禅师提出质疑,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的说法过于虚妄,智常禅师则反问李渤所读万卷书怎么能装进椰子大的脑袋中,所以题诗云“椰子中藏万卷书”。
第三幅的内容是唐代丹霞天然在洛阳慧林寺取下木佛焚烧取暖,寺院僧人斥责其行为,禅师回应:“烧取舍利子”,僧人说木佛怎么会有舍利?禅师说:没有舍利的话我再烧两尊。第四幅的内容是五代人蒋摩诃追随布袋和尚,看到他背上生眼,惊吓不已。第五幅寒山拾得的故事就比较常见了。
在日本看国宝文物极为困难,因陀罗这五幅国宝禅机图,我是去了五次日本才看齐的,而且其中只有静嘉堂和东京国立允许普通观众拍照,其他都要馆方特别许可。能凑齐这样一个九宫格,说不上难如登天也差不多了。
宝物亲见,合影留念。
谢田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