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一个国家不一定需要战争,中国这一次掐住了日本的国运,绝对不会手软,所有人都知晓,如今的日本颇为知名,其产业升级迟缓,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是一个年轻人呈现低欲望状态的社会。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特别火,说中国掐住了日本的国运。这话一出,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早该这样,让日本喘不过气来。也有人站出来泼冷水,说别高兴太早,咱们自己的问题还一大堆呢。 这种撕裂的舆论场面,其实挺有意思。那拨支持者,巴不得中国将日本狠狠压制。他们怀着强烈的情绪,似乎期望中国能在与日本的关系或竞争等方面占据绝对上风,让日本处于极为劣势的境地。反对的那拨人则担心,现在社会矛盾这么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人说这就像个定时炸弹。 2023年的数据显示,基尼系数已经到了0.467,城乡收入差距达到2.5倍。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所隐匿的乃是切切实实的民生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中日两国在产业发展上确实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中国这边,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搞得风生水起。“中国制造2025”这般宏大的计划,将资源聚焦于关键领域。 研发投入更是猛,每年增长都在10%以上,2023年已经砸进去3.09万亿元。 反观日本那边,情况就有点尴尬了。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逾260%,于发达国家之中居首。更离谱的是,日本企业手里握着506万亿日元的现金,却不愿意拿出来投资。 这种"有钱不花"的状态,让人看着都着急。官僚体系的僵化,更是让创新变得困难重重。 人口问题是另一个大坑。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29%,这意味着近乎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位老人。年轻人呢?普遍没什么欲望,不想买房,不想结婚,甚至连恋爱都懒得谈。这种状态自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起便已肇始,转瞬之间,三十载光阴已逝。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消费潜力不可小觑,然而老龄化的阴影却悄然逼近。不同的是,中国市场的活力还在,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日本企业纷纷外迁,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真正让人震撼的是新兴产业的数据对比。只有可怜的3%。动力电池市场更夸张,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中国企业占了全球70%以上的份额,曾经的巨头松下现在只剩12%。 5G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企业拿下了40%,日本企业连10%都不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更是惊人,中国有206家独角兽企业,日本只有7家。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主导权的彻底转移。 传统产业的衰落同样触目惊心。日本半导体产业往昔曾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达50%之多,然而如今却一落千丈,跌至10%以下。液晶面板的境遇更为惨淡,其市场份额尚不足10%。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燃油车、精密制造,在新技术浪潮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1990年代的泡沫破裂,成了日本产业转型的分水岭,从那以后,似乎就再也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些变化背后,是两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中国选择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日本则在债务和保守中徘徊。 中国押注新兴产业,日本守着传统优势不放。结果就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主导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非黑即白。中国社会矛盾与财富分配问题确有存在,这是客观事实。而日本的技术积累以及工匠精神亦颇具价值,值得借鉴与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产业竞争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的空间,在发展中解决各自的问题,这或许才是两国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毕竟,掐住别人的脖子固然痛快,但自己的问题不解决,早晚也会被掐住。与其沉浸在"掐住日本国运"的快感中,不如冷静下来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让别人永远掐不住才是正道。
这么大的事,日本硬是捂了一年。据日媒共同社8月10日消息,去年7月,日本“凉月
【15评论】【10点赞】
AK之王
也不说说自己的国家是不是也是这样子了,社会福利不公平,医疗系统不完善,法津有缺陷,教育费用高,房价物价上涨。
用户10xxx52
自改